李贺诗歌中的死亡意象(3)

时间:2021-08-31

  三、李贺的死亡世界和“鬼”诗

  李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富有才华的诗人,在他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二百四十一首珍贵的作品。有人曾经这样形容他:“他最善于运用怪诞、华美的材料和词汇,尤其是富有美学意义的神话传说,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种异想天开,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语言。”李贺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想象力丰富,锐意求新。他融合了楚辞和乐府的浪漫主义传统,以奇异的意象和奇幻的诗语,创造出一系列出人意外的艺术形象,构建了诡异的死亡世界,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痛楚。

  “一个人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东西。他的创造必须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给他提供文化熏陶以及各种刺激。”[10]李贺常常描绘“鬼”的世界,常常使用一些诡异恐怖的死亡意象,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李贺的家乡在河南昌谷,那里曾经是“安史之乱”的动荡中心。虽然李贺没有亲身经历“安史之乱”,但是像这样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肯定会在当地留下深远的后续影响。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结束后,余波未了,“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而就在李贺出生前不久的'时候,又爆发了一次“建中之乱”。当时,“赤子弃沟渠。持男易斗栗,掉臂莫肯酬。”可以想见,“安史之乱”和“建中之乱”所造成的一幕幕惨不忍睹的人间惨剧,必定会对敏感细腻的李贺造成深刻的刺激和影响。李贺十七岁的时候,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疫,据说当时“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战争与杀戮、天灾与人祸、动荡不安的生活,本来就容易使人忧愁烦恼,并时时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危浅。对李贺这样极为虚弱而敏感的诗人来说,影响更是深远。他近乎无可奈何地必须去思考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

  除去时代的大背景,李贺的个人经历也是十分不幸的。细数他的一生,磨难重重:幼年丧父、科举失意、仕途不顺、百疾缠身、娇妻早逝、缺少知己,尤其是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终年生病。这些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他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虚耗在了潦倒落魄之中,以致疾病、衰老、死亡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间。李贺生活得极其不幸福,内心异常恐惧不安。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极度痛苦和辛酸,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与不幸。束发之前的李贺不太关注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只爱看道书、佛典、《楚辞》、乐府、六朝小说、游仙诗和宫体艳诗,因此他很早就开始思考生命,重视心灵体验。为了解除生命的苦难,李贺尝试向现实生活以外的世界去寻觅心灵安慰,比如宗教、仙界、鬼域等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生”和“死”,从来就是人们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只要有可能,人们往往是想生而不想死的。然而,“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它是需要一些力量去支撑的。当“生”变得百无聊赖、痛苦不堪的时候,人对生死的看法就发生一些变化。由于在“生”这边受尽了折磨,而且千难万难都找不到想要的答案,因此李贺将注意力投向了对“死”的思考。

  “每当哲学忘却了自己的天命之时,文学、诗就出来主动担当反思人生的苦恼。”笔者认为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李贺的这种心理。李贺没有在书上或与人接触中找到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为此进行了个人的探索。李贺一直在直面生命存在的问题,考虑着生命的危机与死亡的迫近。在他的笔下,虽然不是总在写人,有时也写神魔鬼怪,但是他想要表现的仍旧是“人”这个主题。不管他的描述多么神秘诡谲,他关注的,始终是“人”。

  笔者认为李贺的“鬼”诗十分有价值,就是因为李贺作为一个不得志的多病多愁的文人,竟毅然决然地主动承担起了哲学反思的重担。这些风格独特的“鬼”诗的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内容的新颖和语言的奇丽,而在于李贺的这种积极思索生死问题的精神。

  李贺通过对“死”的思考和对死亡世界、鬼魅世界的描绘,更深层地理解了“生”。苏格拉底临死前说过一句很奇特的话:“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才会知道。”死亡世界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诚然,“生”很痛苦。但是“死”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安宁吗?李贺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究,并创作出了很多诗歌来表达他的观点。以《苏小小墓》为例,可以读出死后的世界也未能给小小带来她生前想要的幸福与安乐。她依然是终日含泪,深陷于相思的苦海之中。尽管“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16],但仍是“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她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定情信物的,就连坟上那些野草花也凄迷如烟,不堪剪来相赠。生前对死亡世界的希望,在这里可以看见是一个终成泡影的结局。姚文燮认为“贺益借苏以自慨也”[18],笔者认为虽然不能说百分百确定这是李贺创作的本意,但还是有一定映射的。这首诗至少反映了在李贺的心中,“死”同样是令人不满的,它不能解决问题,也没有给生前就备受苦难的人带去幸福。李贺对“死”的探求,最终以对“死”的否定来结束,表明了诗人对“生”仍是心存眷恋的。

  李贺的“鬼”诗,初读时非常颓废、恐怖,但诗人隐藏在诗句中的一声声叹息,深藏着他对“生”的留恋和憧憬。笔者判断李贺创作阴森恐怖的“鬼”诗的动机,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眷恋。“鬼”诗抒写的,是李贺心中关于“死”的恐惧和愁闷。对鬼魅世界的描绘和叹息,正是李贺灵魂深处求生意识的强烈表现。也许是这个原因,“‘鬼’诗才会在那荒诞离奇的氛围中,让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庄严感;才会在凄冷之中,体现出一种阴森美。”

  李贺频繁地使用死亡意象来构建死亡世界,创作“鬼”诗,充分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对生命存在的积极思索,在使用死亡意象并构建鬼魅世界的同时,他对死亡世界是厌恶的,对现实世界仍充满着留恋。

【李贺诗歌中的死亡意象】相关文章:

1.浅论李贺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2.李贺诗歌中的生死意象

3.分析李贺诗歌中的生死意象

4.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

5.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

6.分析李贺诗中的“酒”意象

7.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及其艺术特色

8.李贺诗歌的死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