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观察(2)

时间:2021-08-31

  一、关于“花马”

  “花马”是指将马颈部的鬃毛进行修剪,形成花瓣状,然后根据其数量称之为“一花马”“二花马”“三花马”等。据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三花马”条云:“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旧有家藏韩干画《贵戚阅马图》,中有三花马,兼曾见苏大参家有韩干画《三花御马》,晏元献家张萱画《虢国出行图》中亦有三花马。三花者,剪鬃为三辨(校,汲本作辫)。白乐天诗云:‘凤笺书五色,马鬣剪三花。’”据秦俑考古队发表的《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可以考证:从时代上看,这种将马颈部鬃毛进行修剪的做法至迟在秦代已经出现,如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二号铜车马的御马就为一花马。

  据孙机的《唐代的马具与马饰》可以考察,汉代的画像砖上也常见一花马和二花马,但不见三花马。如河南洛阳出土画像砖上的二花马(《中国画像砖全集·河南画像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12页)。到了唐代,则主要流行三花马,而且三花马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类是突厥系统,主要以唐太宗昭陵的浮雕六骏为代表,马颈部的鬃毛剪成弯刀状(《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与其相似的三花马在阿尔泰地区6~7世纪的突厥岩画中可以见到([日]角田文卫:《世界考古学大系》,东京平凡社1962年版,第152页);另一类三花马的颈部花瓣则呈方块状,如唐乾陵神道两侧的仗马,陕西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三花马(《中国历史博物馆——华夏文明史图鉴(第三卷)》,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以及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三彩三花马([日]后藤树茂:《世界陶瓷全集》,东京小学馆1976年版,第230页,图版192)等。

  这些将马的鬃毛修剪成比较平齐的方块状三花样式,是中国传统的“花马”形式。同时,在一些画作中也绘制有三花马,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两个人所骑乘的马匹颈部即为三花马,但与考古发现的三彩三花马以及石雕中的三花马有所不同,画中马匹的三花上端呈圆弧状(赵超:《唐马英姿展风神》,《大众考古》2014年第3期,第60~65页)。总而言之,目前图像资料中所见的唐代花马的确以三花马为主,也有个别的一花马,如陕西西安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一花马(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而五花马的相关图像资料在笔者撰写本文之前一直未引起学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