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4)

时间:2021-08-31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师:对,有些相似。我觉得邢乃中同学真了不得,她不仅明白从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她其实又教了我们一招,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丰厚了。古人不是说:把书读厚,然后再把它——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师: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来表达,就你后面要表达的这个,其实叫“心乖于内,口拙于外”,就是说,内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达,我替你表达一下好不好?就是说,他其实就是这种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伤……,其实这里有的,你先前已经谈了,我其实也想问这么个问题的,我们读一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问的问题是——那个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师:对,也就是“死生亦大矣”。还有后面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这个“昔“是前面的古人,还是我们这帮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师:是前面的人,还是王羲之他们这帮人,还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还有“后人感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他这个逻辑关系是一环一环相当严密的,尽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师:其实邢乃宗同学提到的《赤壁赋》的作者还有一首词也是这样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一起读一下?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师:好。我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将进酒》,其实这一类的作品,他的脉络、思路、情感变化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们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种安全感——他们动不动就被贬了,动不动就被发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他们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们以后再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试时我们担心不担心?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再见!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2.《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

3.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

4.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5.课堂实录《兰亭集序》

6.《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7.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知识点

8.高一语文《兰亭集序》结构分析

9.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中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