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3)

时间:2021-08-31

  师:看邢乃中同学真厉害,滔滔不绝。三个同学的.意见,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你们选谁的?

  生:……

  师:有点难度,没关系。在这里我想说,刚才邢乃中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实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老师一定会反复强凋过,是什么方法?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师:邢乃中同学,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吗?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方法,你想给同学什么阅读启示?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师:很好,你的阅读敏感性很强。整体把握,寻找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觉得他的议论最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师:好,请坐。我们到现在好像还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那我想问同学们,邢乃宗同学给我们的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应该不应该掌握?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其实,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看教材后面作业的第三题,我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我们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关注注释;第三个,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阅读时要关注的,这些练习题往往提供给我们的是难点与重点。明白吗?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学说的那个我阅读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他说“看透了”(边说,边板书“喜、悲、透”),我还没有看透,说明这个同学比我厉害。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情感是否这样发生变化的?

  生(众):是。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么多文人骚客、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相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然后这些诗形成了一个集子,很开心的事。那为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突然转入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还有我们同学说的“看透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开心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了呢?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乐趣,我们就要即时享乐,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觞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乐极会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就想人生何其短,为什么不把快乐都享尽,然后就从这儿开始悲伤,然后就“仰观宇宙之在,俯察品类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赋》里面“长江东流水”之类……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