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剧本语言论述论文

时间:2021-08-31

  不免让人有“时间跨度太大”之嫌。李芳桂作为清代陕西关中地区的一位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作家,他的剧本语言如实地反映了近代汉语的特点,因此,李芳桂皮影戏剧本语言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第二、三两章,主要从方言词和同素异序词两个方面探讨某些词语的运用特点以及发展演变轨迹,为汉语史、词汇学等提供丰富可靠的研究资料。第二章方言词语汇释部分通过对剧本进行地毯式搜索,共摘录了345个典型的关中方言词,对每个词语注音(方言读音)、释义、列举例句、考释语源。第三章“同素异序词”共搜集到70多个同素异序词,分析了它们的类型、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探讨和挖掘,对词汇史研究、训诂学、文献整理、修辞学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四章,摘录了一些具有明显的语法特点的词语或句式,对它们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这些词语的语法特征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差异很大,如助词“着”“来”“加”,副词“才”,动词“起去”,半截把字句等,它们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原因,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汉语史研究、方言研究提供可靠的佐证材料。第五章,分析探讨李芳桂剧本中典故的运用特点,并对剧本中的典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逐一释义、探源。剧本中典故的运用首先从数量上颇为可观,笔者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十大本中大约用典200多个,有的典故使用次数多达7次。就《十王庙》一出戏,用典故的地方竟然多达60多处。

  全剧共十八回仅第十六回“内审”一折戏就用了18个典故。有些地方为了说明事理,甚至在一段唱词中连用多个典故。典故的运用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来源丰富,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古代诗文语句等,真可谓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这些典故以极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借古喻今,有所寄托,可以恰切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能给观众以语言富丽华美的艺术享受。第六章,对剧本中有特点的人物命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人物命名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创作思想、展现语言艺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李芳桂剧作中的人名并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而是联系人物个性特征、故事情节或戏曲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其实皆有精义,饱含着作者创作的心血,是戏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丑角的命名,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表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故事的情节线索及作者的创作思想。作者在命名时还巧妙地利用谐音、拆字、隐喻等艺术手段针对不同人物身份、性别、个性给予了富有特点的命名,使观众只要看到角色的名字,他们栩栩如生、神情兼备的艺术形象便会呼之欲出。第七章,对剧本中的用词、用字错误进行纠正,并指出有些剧目中语言杂乱、粗俗、不规范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渭南皮影戏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