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3)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倡导以写“身边琐事”反对“假、大、空”的文学。他说:“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11}在写身边琐事时,作者的感情要真挚朴素,语言忌扭捏做作,这样才能感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乐黛云对季羡林的“身边琐事”有过详细的解释:“所谓‘散’,就是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局,随手拈来,什么都可以写;所谓‘似散’,就是并非‘真散’,而是‘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写重大事件而觉其重,那就没有了‘散’;状身边琐事而觉其轻,那就不是‘似散’而是真‘散’了。惟其是‘散’,所以能娓娓动听,逸趣横生;惟其不是‘真散’,所以能读罢掩卷,因小见大,余味无穷。”

  季羡林的散文观念是他多年阅读与创作的经验积累,在对散文的认识上,季羡林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看法,能大胆提出问题、指出时弊。作为长者,季羡林对散文的发展有着殷切的期望,他告诫人们:“写散文虽然不能说是‘难于上青天’,但也绝非轻而易行,应当经过一番磨炼,下过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决不可掉以轻心,率尔操觚。”  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季羡林的散文风格是其散文观念的完美体现。季羡林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体现了语朴情醇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一句话,季羡林的散文保持着东方特有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