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

时间:2021-08-31

  导语:季羡林散文观念和散文创作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季羡林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朴情醇”的艺术特征,从而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其散文创作生涯长达八十余年, “从高中起就开始专写散文”,至今出版的散文集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万泉集》、《季羡林选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散文全编》等。“季羡林笔下的几百篇散文足以支撑起使其成为一个散文家的地位”。在对季羡林散文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他纳入“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中进行分析,这种研究都未能发掘季羡林散文的真正价值;事实上,无论是散文观念还是散文创作,季羡林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艺术为本的散文观念

  季羡林对散文有着特殊的偏爱,对散文有着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和写法。季羡林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他批评“松散派”散文家的论调,明确反对在散文随笔创作中随意而写、任意而作。白话散文自产生以来,就深受西方随笔的影响,然而,季羡林认为蒙田等人的散文思想有余,艺术不足。在季羡林看来,“思想肤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因为,不管思想多么高深,多么正确,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么超出流俗,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因此,季羡林认为蒙田与其说是一个散文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季羡林说:“我仍坚持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成其为文学作品,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一点艺术性,没有一点文采,结构不是变化多姿,节奏不是起伏有致,词句不是清新独到,蕴藉不是广博深厚,乏情感,少意境,欠神韵,那么,思想性再强,也不能成为文学作品,至少是不能成为好的文学作品。”由此看来,季羡林对散文的艺术性是多么的重视,因此把季羡林的散文纳入强调思想性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往往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