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2)

时间:2021-08-31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是季羡林对散文观念的重大贡献。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提出:“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抒情的成分。”“真”与“情”在散文中是相互统一的,真就是真实,也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情就是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引起共鸣。季羡林多次阐释了这种观点,如:“我对散文提出来的标准是一个‘真’字,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有真感情,连叙事散文也必须‘真’,不能捏造,不能胡编。”季羡林对“真情”的重视,使他对虚伪夸饰的文风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真情”也是季羡林高尚人格的体现,季羡林对师友、亲情都是一片真心,在他的散文中处处可见。

  在创作技巧上,季羡林重视“惨淡经营”。季羡林十分反感“松散派”的“散”与“随”,认为散文应该是“结构谨严”,在具体创作中,季羡林主张“惨淡经营”:“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季羡林在《意匠惨淡经营中》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写散文同写别的文章体裁一样,也要经过充分构思,精心安排,对全篇结构布局,要仔细考虑,要有逻辑性,有层次;对遣词造句,也要认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笔,我自己是属于这一派。”⑩显然,“惨淡经营”体现的是作家的“匠心”,这种观点也正体现了季羡林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