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物素材(3)

时间:2021-08-31

  三 高山仰止 常人心态

  季老亲口告诉过我:文革期间他被勒令扫地,从北大的南校门扫到三角地到一教学楼,将近一千米,最初拿着扫帚的时候很沉重很痛苦,加上没完没了的批斗鞭打,多少次想着自杀。后来有一位年轻教师每天等在路上,在红卫兵的监视下跟他擦肩而过鼓励他只说一句话:要活下去不能自杀。从此,他想通了,于是将扫地看做华尔兹一般,他在德国呆过,扫一步走一步,他突然觉得变了,天地变了,景色变了,灰尘变了,心态也变了。后来不罚他扫地了,去了收发室接电话,但是他做了让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翻译《罗摩衍那》,他每天只撕下原文一页,因为一旦被红卫兵抓到就不得了,放在抽屉里面,一看没人他就拿出来翻译,翻译到一个小本本上。他根本就不知道文革什么时候结束,谁也没有告诉你10年就结束了。等到文革结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翻译的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2万余颂,9万余行,震惊学界!此时季老还穿着他的老布衫子,还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工友心态。文革结束他突然被任命为副校长,正值77、78级同学入学,一个学生看见他,就让他帮着看行李,第二天开学典礼才知道他是副校长。季老说很简单,那个大学生来了找不到地方,他看见我像个工友,事实上我就是工友。甚至普通到在大众空间中有点不协调,比如他出去开会,戴着旧帽子,中山服上还有一些中午吃完的稀饭汤,然后坐在那儿很木讷,他像颜回,很少说话,嘴角总是微笑,性情很童心。

  他在写《糖史》的时候出了一件大事:他有两套房,一小套是他的居室,另一套房间是他的书房,书房窗台离地将近一米九,他长时间写作后肚子饿了,去推门的时候发现他被出去买菜的保姆锁在里面了,他想吃点东西,居然推开窗跳了下去。他以为他是少年的季羡林,结果一下去踝关节粉碎性骨折,他忍着到那边去吃饭,大家看他走路一拐一拐的,他说没事,到下午肿大了,到晚上赶紧送到医院。已经快90岁的人,他还这么大意。

  他写《糖史》的时候每天要去图书馆,就骑个自行车,后来发现他不行了,毕竟老年的平衡能力不行了,所以他说我不怕摔,但怕把别人撞了,所以他不再骑自行车,改成了走路。有一天傍晚下雨,我远远地看他脸色特别庄严,提一个很朴素的包,我站在旁边就不敢走上去。他从远处走来目不斜视,我相信他脑子里面根本就没有看到凡俗的事情,他好像就走在一条漫漫黄沙的唐僧取经西行路上,他好像看到那些新材料在他笔下构成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他似乎忘掉了雨滴打在他的面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儿,我的一些学生看到我站在那儿,挨着我站着,排成一排,目送百岁老人从我们身边缓慢而坚韧地走过去。可谓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视而不听、听而不闻就是这样的状态!他已经进入灵感即将爆发的那种状态了。

  有一次,国家把翻译注释玄奘《大唐西域记》的任务交给了季老,他非常高兴,他当时说《大唐西域记》不太厚,但非常重要,里面翻译注释的问题很多,国家能够把这么一个任务交给我,我将组织一个很精干的团队来做好。他接到这个任务辗转好几次睡不好觉,跟我说玄奘的时候流泪了,文革那么多的艰难他都是带着微笑甚至距离去谈,唯独这次却流泪了。他说玄奘是有精神的,作为佛学大师、翻译家、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玄奘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表征在:舍身求法不断前行的献身精神,不计得失百折不挠的探险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吐纳精神,心归大唐一心向东的爱国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凝聚在民族文化神经系统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季老出生在山东,他的人格与齐鲁文化有关系。齐鲁大地,一方面是鲁持续产生高规模的大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墨子、诸葛亮、刘勰等思想家,另一方面是齐国的“百家争鸣”。山东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代表了齐鲁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式,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一种是多元开放,一种是仁义礼智信。

  我经常看到季老吃饭极其简单,三菜一汤,他说只有吃得清淡脑子才好使。同时他有那种大爱,他的大爱广被万物,比如对猫狗,他家有六只猫,季老还能叫出名来。有一次在桌上写字,那猫看见他钢笔在移动,就拿爪子去抓他的笔,后来猫一只只死了,他一次一次伤心。后来他养了三只小乌龟,有一天秘书打电话说跑了一只,等一会儿先生写完书去看会无限伤心,结果我们叫人赶紧去市场上买了一只小乌龟。过了两天秘书又打电话说赶紧来,原来那只小乌龟爬出来,变成四只了,季老正在那儿问为什么成四只了?我们只好坦白。可见季老一方面关门写作,眼下笔底是风云,但是观万物的时候又非常博大。文革当中在牛棚里人们用鞭子来抽他,但是粉碎四人帮后他当副校长后,不计前过,一视同仁,他认为这个不是他们的错。但是他也说了几句中肯的话,他说我过去总是以为用善能感染恶,总是能够纠正恶,我后来失败了,善不可以纠正恶,恶永远是恶。他说他保证“假话全不说”,但是“真话不全说”。这些都是他的人生体会。他能保持自己坚持做一个好人,但是不能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是干净的。

  季老的人生哲学堪称自然中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格榜样。文革期间被强迫校园扫地和做学生收发室工作,季老乐天知命,从不怨天尤人,利用批斗之余时间从事艰难学术翻译工近十年。《牛棚杂忆》是一本讲真话的书,季老讲求宽容,更重真理,平生不说假话;他热爱所有生命,爱无疆界,重视亲情,善待动物,衣食朴素,洗尽铅华,惟以学问思想动人,其高洁的人格襟抱宛如朗润园中一丛“季荷”。从季老和任老身上,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平凡而神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