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物素材(4)

时间:2021-08-31

  四 中国身份 文化复兴

  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1998年,我将出国任客座教授两年,临行前特向季羡林先生辞行。欢言间我对季老说:“您老每天闻鸡起舞”。先生正色道:“不,是鸡闻我起舞”。确乎如此,先生为了写《糖史》,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上下午来回四趟五六里路去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时候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如获至宝。但有时候也枯坐上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来。经过了两年的苦练,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而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近三十年来,季老撰写了近三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几部学术着作。其一生撰着的总数达1200万言,这种以写作连接的生命本体,显示了思想自由之后空前喷发的写作状态。当九十高龄的先生每天来回于图书馆并沉浸在《糖史》的广阔世界中,我和不少学子在黄昏的北大博雅塔下,行注目礼送先生跨着厚厚的书包默默独行。他那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不断行走的思想着述中体现得鲜明醒目。

  学问与人生紧密相关,学术与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命运紧密相连。如果说,人类“第一次文艺复兴”是五百年前“西方文艺复兴”,那么,21世纪正在出现一次文艺复兴,那就是“东方文艺复兴”!如果说过去的西方文艺复兴带动了整个西方现代性和现代化,使得火车、汽车、飞机、电影、电视、激光纳米等技术为人类所有,但是我们知道“现代性”导致在人类“物质生态”方面出了问题,在“精神生态”方面出了更大的问题。中华民族在大国崛起时,在成为GDP总量世界第二时,应该提出人类的未来良性发展蓝图。二老的思想就是通过资料的积累努力提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和人类和谐发展模式,引起东西方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他们为第二次人类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正好同我的座右铭完全一样。有一次我去请他写一幅书法,他说你想写什么内容?我说我的座右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那也是我的座右铭。人生在世转眼不过百年,要拼尽自己所有的能量,不管做什么,都要达到极其高明之境,但做事要“道中庸”,不偏不倚,而且持之以恒。

  一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我有一批访问学者和博士快毕业了,都很敬仰季先生,但是知道不能打扰,他的门口经常贴了一张小纸“请不要敲门”。我就试着打了一个电话,秘书接了,说王老师的学生季老是要见的。进门的时候秘书跟我说15分钟,不准拍照,因为当时季老青光眼已很严重了。但这些学生一见到季老就忘了,一阵闪光拍照,秘书质问谁在拍?季老马上就说不要吵,孩子们来看我要轻言细语。然后过了15分钟,秘书不断提醒我时间,她是为了季老好。我说同学们走吧。季老不同意,说大家继续谈。谈到40多分钟季老送大家出门。季老支撑起病体,坚持从家中送到大门外,抿紧嘴唇含着泪光默默挥手告别。当我们走到未名湖后湖杨柳丛中,远远回首,仍见老人在风中举手长依依,大家不由心中一热。先生对学生总是极为呵护,爱护有加。而对沽名钓誉、不学无术而又在客厅中滔滔不绝赖着不走者,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意欲送客。他深深知道自己没几年了,他要通过这种非常具体的人格传承把一种素质植入这些孩子的心灵当中。我们知道北大老师非常忙,拜访者还没下楼就门就“彭”的一声关上了。学生会怎么想?觉得好像被扫地出门,等不及了让我走掉的感觉。这些学生见一次季老,比我教育了三年还要管用,纷纷刻苦努力而且坚持中国文化身份和中国立场。

  第二个让我很感动的事情是:2004年春,季老已经因病住进301医院,已无力编自己的“学术选集”。先生决定授权由我来选编他的四卷本《季羡林学术精粹》,我感到学术重量和思想信赖的双重压力。在我研读文章选编过程中,尽量将先生的睿智和重量级的论着选出来,使人们能够通过这位世纪老人的言说,看到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踪迹和价值情怀。季先生送我一套近三十卷的《季羡林文集》,我通读了两遍,每读一次感受就深一层。多少次在深夜人静中,让思绪一路远去。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百岁老人的形象,睿智而安详,渊博而谦和。这位精通英、德、梵语、巴利语、吐火罗文、俄语、法语的学者,焚膏继晷,已超越常人的工作热忱而“止于至善”:从考证到义理之学,从东方语言学家到东方学家,从印度历史文化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从佛教语言研究到中国文化身份思考,皆拓展出一个多元的文化研究域。“君子不器”,他命定般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也不屈从于任何专业狭小的圈子,而是打通中西古今,透悟人类智慧,创新东方新思维。04年底,在寒风呼啸中,我同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辑丁建元先生一起多次赴医院请教和征求选目意见。季老总是非常认真地审看我编的《季羡林学术精粹》多卷本目录,总是认真回忆有哪些重要文章在什么刊物,需要查找复印;什么版本的书有错误,需要认真校改以后才能收入本书;还有那几篇新写的文章可以补充,以让读者尽量少花钱多读到新内容等等;还让李玉洁秘书寻找收集图片和新文章给以鼎力相助。其言也谆谆,其情也切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学者坚毅乐观的精神人格魅力。故而张中行先生说:“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这实在是终身至交的肺腑之言。书出版后,山东友谊出版社给他稿费,后来季老捐给了家乡临清的一个小学。季老视金钱如粪土,省吃俭用把这个金钱搁到最需要的地方,报答他的儿时的母校之恩——他从临清这个小地方出来,进入了济南,进入了清华,进入了德国,是从家乡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学者。反过来他要回馈家乡。一方面从学问传承角度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以金钱去报答最需要的人,这是他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