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物素材(2)

时间:2021-08-31

  二 学贯中西 中国立场

  季老可以说是集成了中国大儒的学统的,他将北宋大儒张横渠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践行的方向。尤其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变成他晚年工作的两大主题。他关于东方学的很多着作其实就是全球能懂的只有几十个人,这当然是绝学。记得有网友给我写帖说:我读季老文章觉得容易懂,读您的论文就觉得比较拗口。我知道季老被误读成一个通俗读物写作者或者一个散文家了,赶紧把季老一篇写于1947年的重要短文《浮屠与佛》——被很多的专家认为是言简意赅的好文发给他,结果他根本看不懂。我想说明的是:季老并非是一个以散文名世的作家,而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思想家,他厚重的学术成果表现在十个领域: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研究;2.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研究;3,糖史(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以及科技文化传播史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研究;5.印度古代文学《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的翻译和研究;6.德国及西方文学研究;7.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8.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9.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10.散文、杂文和书法创作。季老对东方语言和印度佛教、印度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很多人不一定能深刻理解。

  世纪之交,季老进入了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大视野,进入了美学、文学理论、文学战略的宏观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站在为人类未来“开太平”基点上提出:“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过去人们总认为中国很多知识是印度或者西方输入的,其实中西中印文化是互动互相输入的);“中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化送出战略”等,这些惊世骇俗的提法振聋发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误解乃至于批判。他还对书法很有研究,不仅每天写书法,而且对书法的重要性看得很清楚:“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中国书法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日本、韩国都是中国传过去的。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我们书法文化。因为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可以说,他整个生命都投射在学问当中,但是外边理解他继东方绝学的人很少,而对他为万世开太平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送出去战略,双向交流等等知道较多,但理解有误。

  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一个语境,就是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老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人认为是为文明算命,为世界命运算命,有些不太科学。其实,就这个问题我跟季老谈的比较多,我说既然你像玄奘一样坚定不移地出国求学,在西方经过严格的十年的学术训练,为什么还会提出这样一个被人批评为不太学术化的理论呢?他说:我是在反拨全盘西化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在为中国的文化失败主义,文化自卑主义打气,我在为中国找到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我在对西方的“欧美中心主义”加以拒斥,恢复我们民族自信,所以我用了一个好像有一点宿命轮回色彩的说法,来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开道。但是您注意到没有,这三十年世界的发展真的走向了东方中国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年的国民努力,中国真崛起了,中国文化真开始复兴了,倒不是季老“算”的准,而是他真正有世界眼光,真正具有打通了中西的历史宏观的文化视野。

  确实如此。西方文明受东方文明影响的。西方文明既不是一种连续性文明,又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而是深深地受到东方文明影响的文明。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和人与超自然力的神的关系的处理,启发了西方人。事实上,建筑学、测量学、城建学、青铜制造、雕刻艺术都是从两河流域和埃及传入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修辞学,历法制定,都是由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明开创先河的。就连贸易的艺术,钱币的使用,以法组织和规范社会的观念,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国际条约的签订都由两河流域和埃及人首创。可以说在文字、艺术、宗教等方面,西方文明对近东文明有着诸多借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明是吸收东方先进文明而获得精神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