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小说《牛棚杂忆》从社教运动谈起(3)

时间:2021-08-31

  “你为什么要烧掉呢?”

  “不留痕迹。”

  “撕掉丢在茅坑里不就行了吗?”

  “不行!仍然可能留下痕迹。”

  “你过分小心了。”

  “不是,干我们这一行的深知其中的利害。一个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碰到点子上。一碰上,你就吃不了的兜着走。”

  我大吃一惊,这真是闻所未闻。我自己心里估量:我也会碰到点子上的。我身上毛病不少,小辫子也有的是。有人来抓,并不困难。但是,我自信,我从不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也没有加入任何反动组织,“反革命”这一顶帽子无论如何也是扣不到我头上来的。心里乐滋滋的,没有再想下去。岂知陈的话真是经验之谈,是从无数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真理。过了没有多久,我自己一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老佛爷”,就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我曾胡诌了两句诗:“廿年一觉燕园梦,赢得反党反社名。”这是后话,这里就先不谈了。

  季羡林《牛棚杂忆》出英文版 记录其文革时真实经历

  2016年1月26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英文版在纽约正式上市。这本书由江晨欣翻译,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并邀请了査建英为其写作序言,刊登在当天的《纽约书评》上。査建英回顾了该书在中国出版的情况以及其中记录的季羡林的真实经历,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思考。

  今年,正是“文革”结束四十周年。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在万马齐喑的“文革”回忆录资料中可谓是一枝独秀,得益于较为宽松的环境,季老在中国学术界的权威地位。这本书1998年在北京正式推出,甫经出版,便十分畅销,又几次再版。在査建英看来,在关于当时的历史记录、学术书籍和详实的个人回忆录如此之少的情况下,如今这本英文版《牛棚杂忆》的出版,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份真实而宝贵的史料。“它为我们构建历史记忆添砖加瓦,也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