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小说《牛棚杂忆》从社教运动谈起(5)

时间:2021-08-31

  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季羡林潜心学术研究,但这样做“一个政治上的逍遥派”在当时渐渐成为一种奢望。在对狂热的一切感到困惑时,他尽量一言不发,十分低调地隐藏在人群中。然而,由于对北大校园中的红卫兵头目聂元梓的痛恨,季羡林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加入了反对聂元梓的阵营,很快招来麻烦:“他们在一个深夜突袭季老的家,砸烂家具,翻箱倒柜,不可避免地找出一些证据,指称他是一个隐藏的反革命分子。”此后,他开始了劳动改造,频繁地参加批斗会,“坦诚地责备自己没有足够的爱国热情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躲避政治、把政治视为腐朽的游戏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高尚而神圣。反省之后,他才通过群众的集体考验,被作为‘人民’的一员而接受。”

  重读这本回忆录,也让査建英心中的疑云再次浮现:“我们究竟能为某种奇怪的、沉重的现象提供多少合理性呢?在当今,我们真的能够克服种种不便,比如资料的有限、历史记忆的模糊,来针对历史进行一场真诚而有意义、有启发性的对话吗?”

  季羡林用亲笔记录留给我们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于历史的深深思索,以及用诙谐幽默语调传达出的一个苦涩而无奈的笑。

  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去世。在他逝世两年后,北京大学校友、也是季羡林的旧友张曼菱女士发表了一篇文章纪念他们的友谊。她在文章中回忆,有一次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他突然提及《浮生六记》,说:“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而在先生心中,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