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写给一部分人的(2)

时间:2021-08-31

  探索主题

  除了饥饿,还有别的吗?

  记者:《老生》中从打游击到土改、从“文革”到改革开放,饥饿感挥之不去,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和土地、饥饿感有明显或隐晦的关联。你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作家,饥饿感似乎是逃不掉的书写主题。这些对饥饿感的描写,不担心年轻人体会不了吗?

  贾平凹:改革开放之前,饥饿是中国人无法逃避的一个词,近百年来中国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但是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却不太清楚,我写这段历史就是想让读者了解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

  记者:作家格非曾说“我们现在是写农村还是城市?现在学生对农村写作已经无法忍受了。”你觉得乡土题材小说还有吸引力吗?

  贾平凹: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写给一部分人的。但我要说的是,现在年轻读者不了解过去,不一定就不读叙写过去的小说,如果是那样,中国的四大名著怎样看,外国的小说又怎样看?

  记者:《老生》是“说着曾经的革命而从此告别革命”,这像一种记忆回溯式写作,你接下来有没有考虑过尝试一种“未来式写作”?

  贾平凹:记忆是文学的一种,我的长篇小说大多是写当下社会生活的。它是我的思考,其中有批判也有预测。中国作家和美国作家有一个区别,中国作家写记忆的多,向后看的多,美国作家向前看的多,这和历史、文化、人的思维以及体制环境都有关系。

  阅读代沟

  什么才叫“接地气”?

  记者:你经常说“写作要接地气”,然而在当下,土地、饥饿等题材和我们的生活其实隔得挺远。

  贾平凹:接地气并不是说只有写土地、饥饿、革命等等,接地气就是写出真实,写出生活的味道,写出关于生命的、人生的意义。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变了,但写出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真实来,也是接地气。

  记者:你曾说过“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那么你想怎么来征服年轻读者呢?

  贾平凹:我的作品其实有相当多的年轻读者,这我有过了解,这一点我还是自信的。当然,读者一代接一代,如何使作品阅读的延续更长,我就要更加注重作品的质量。我说过,一部作品五十年后还有人读,才可以称之为比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