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写给一部分人的

时间:2021-08-31

  贾平凹是一个高产的作家,2014年下半年,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出现于公众视野。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把《山海经》的古老神话元素融入乡土小说创作,鲜活地展现了陕西南部山坳里几代人命运的四个革命故事。这段历史时间跨度接近百年,涉及革命、饥荒、土改、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土地流变等诸多乡土小说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这本书中,贾平凹试图将“历史归于文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那个逝去的饥饿年代的怀想。在中国作家的创作中,农村是绕不过去的主流题材。同一个乡土题材,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中对不同年代的人会呈现不同的意义。随着“80、90后”年轻读者的长成,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以现今读者的阅读口味,对农村写作还能接受吗?

  进入文本 文学和历史怎么搭?

  记者:《老生》在叙述中穿插了《山海经》的内容,有人说这和小说内容没有太大关联。你曾解释说这是借鉴《山海经》的写作模式:“它是一个山一个山来写,然后构成了它所说的那个世界,我借鉴过来是一个村一个村来写”,这种模式是你的一种文体创新突破吗?

  贾平凹:《老生》中仅仅采用了一些《山海经》原文,不存在“文体创新突破”。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一是可以溯源,溯中国人思维的源,溯中国山水的源,从而鸟瞰这古老美好又伤痕累累的土地。二是小说结构的需要。有读者觉得插入《山海经》太突兀,这是我有预料的。但我想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有新思考,就不至于觉得突兀。

  记者:你曾说写《老生》“不要单一指向,不要是与非”,小说中涉及的人物有很多让人读来怵目惊心的性格,如马生不可一世的浑、老黑斩钉截铁的狠、老余不着痕迹的滑……写这些人物时都没有道德判断。这种写法,是你理解的“文学和历史的融合”吗?

  贾平凹:故事的叙述是以一个社会底层的唱师之眼为角度的,他在说“古今”。文学和历史不是什么整合的问题,如果把文学变成历史,那就没有文学了。我要思考的是历史归于文学时,文学该如何写这近百年的历史,太具体是不好的,太政治角度也不好。

  记者:有人说你写《老生》是尝试了一次“民间写史”,你认同吗?

  贾平凹:我没有说过“让自己尝试民间写史”,我只说叙述人是民间的唱师,他在回忆他近百年的所经、所见、所闻。当然,他绝不是什么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