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的启蒙:原形文化与诗性新民(5)

时间:2021-08-31

  以神话代叙事,是文学评论中诗学方法的回归。在刘再复的原形文化概念中洋溢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同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叙事有了适度的间离,然而它又是从这种先验唯心论的进化论历史哲学中脱始而出的。张灏指出的五四运动的两歧性——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歧,84在刘再复的文化哲学中仍然挥之不去。从《山海经》到《水浒》、《三国》再到《红楼梦》,他在缔造一个黑格尔式的历史进化图示:正题(《山海经》,建设)—反题(《水浒》、《三国》,破坏)—合题(《红楼梦》,重创),但却没有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结合。《山海经》的神话中同样洋溢着鲜血和暴力,虽然不像《水浒》、《三国》写得那样生动,85如果说《山海经》中确实存在着建设性的英雄,在贾宝玉身上除了童心之外,却很难看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勇于探险造福人类的建设性精神,为什么在这样的终点不能看到悲凉的退化而是如此乐观的进步呢?这种热情洋溢的对进化的期待,是不是也存在同王国维阐释的超验悲剧精神的冲突呢?把《山海经》浪漫化为一个建设性的英雄史诗,一个处处洋溢着本真的人类德性的伦理高峰,是在实现从审美价值向伦理价值的奇异转换,于是,刘再复借红学和双典阐发的人文精神起始就残留着对经世理性的恋恋不舍。

  历史难以寻觅起点,文化的流变,从来都是复杂的分支和内外交融合力作用的进程。在《山海经》之前,古先民或者创造了意蕴更为玄远的伟大文化,只是已经被破坏性的英雄灭绝了,他们在破坏的同时,又建设了自《山海经》始的新文化,而这部古老的神话中,或者还留下了古先民玄远文化的很多奥义,只是已被新的语言改写了。《山海经》之后,中国文化迄于先秦就衍生出蔚为大观的众多分支,其中的每一支,较之同时代西人的任何一种哲思都不为逊色,然而它们很多都失传了,就像《红楼梦》的后三十回真本一样。从《山海经》至《水浒》、《三国》再至《红楼梦》,与其说是原形—伪形—新原形的历史进化,不如说是自然选择与制度变迁合力塑造下文化分流的自然进程,原来就不存在孰真孰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