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实含义(5)

时间:2021-08-31

四《红楼梦》的经济意识

  说道《红楼梦》里的经济意识确实不多,关于经济意识,我目前认识到大家处于一个一切向钱看的这个时代,我们挖掘这方面的现实意义,非常少。我想说的是,只有两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一是王熙凤身上,她身上特别体现出了她作为一个管家太太,她敛财敛到了极致。比如说放高利贷,拿工资不发,拿出去放高利贷,然后家里开支不了了,还让鸳鸯把贾母的东西拿出去当了。还有在处理秦可卿丧事的时候,送灵的路上,那个老尼,她还接了人家三千两银子,给人家处理了一件事,。所以说后来从她房中搜出来的地契,当票非常的多,非常善于管家和敛财。可她就是太贪了。

  另外一个就是贾探春,她在兴利除宿弊这一会中施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大观园的柳条都包出去了,然后还有什么藕池,除了共厨房用,剩的拿出去买,得了钱是自己的。这不就是邓小平实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她就是用这种政策。而且还剩下了一年的油粉钱。什么都省下了,一年也不少。别忘了,探春当时也不过十四五岁,十四五岁的姑娘能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手段,是多么的了不起。也正是这样的了不起,别说是庶出,将来到了夫家,仍然得到公婆的喜爱,得到丈夫的尊重。

  同时里边也稍稍的反映了我们熟知的细节,黛玉。黛玉清高的从来都不管钱,但是她后来也遇到了经济危机。黛玉的病到了后期,需要吃药,但是没有钱,弄不来燕窝,没有钱去买。后来还是宝玉找王熙凤特批了几两银子,等于是找管家太太特批的,然后呢宝钗又送来一些,那就跟她平时不善理财有关。至于说是邢岫烟,更是整天感到生活的困顿。所以说,贾宝玉虽然是个富贵闲人,但是我们不能学他,黛玉也坚决不能学。对于我们当下来说,在一个经济社会里面,没有经济,不能立身,不能活命。所以人得有经济意识。危机意识呢这里边也有体现。我们常说:常将有时想无时。贾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年的锦衣玉食,荣华鼎盛的时候,尤其是元妃省亲的时候,真是奢华到了极点。但是后来,已是捉襟见肘了,如果说平时节约一点,最后也不至于呼啦啦大厦倾,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大家想想,秦可卿死的时候给谁托了一个梦?王熙凤。让她多在宗祠周围治田产,即使抄了家,宗祠的田产是不抄的,将来儿孙也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她没有做到,抄家之后,一败涂地。说的就是这种危机意识。而贾母就是一个具有危机意识的人,抄家之后,贾母拿出几万两银子,大儿子多少,这个多少那个多少,给大家分分。就是这样的大家族都能有这样的危机意识,而我们今天同学们更应该学会理财。不要是月初父母把生活费打来的,前十天大鱼大肉的吃,中间十天青菜萝卜,到后来连青菜萝卜也吃不上了。得有这样的经济意义,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呢?生活安定了才能全力以赴的去做事。如果你连安身立命都做不好,你想做事、发展,根本不可能。第一是生存,第二才是发展。树立危机意识之外,还要有节俭意识。我们读《红楼梦》不能学贾宝玉,林黛玉,要学贾探春。不要学林黛玉那样的纯粹的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一面,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有,我们还有生活中的下里巴人,我们还要踏踏实实的生活。

  这是《红楼梦》的现实意义:一是看尽社会百态,感知人情冷暖;第二个是对女性的平等尊重,也是《红楼梦》给我们的最早的一个主题,也是《红楼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个现实意义;第三是人际交往,学会与人相处,非常重要;第四是我们要有贾探春的经济意识,在现在这个社会,没有经济意识的确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