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实含义(4)

时间:2021-08-31

三:《红楼梦》里的人际交往

  很多同学最困惑的就是人际交往,我觉得你们现在的想法都觉得人人都很虚伪,社会怎么这么黑,为什么?出去受骗一次,不幸被小偷摸了一次,钱包摸走了,东西丢掉了;或者宿舍里边,谁谁使了个小伎俩,让你吃了一次亏。你会觉得怎么回事啊,人心怎么这么险恶啊,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都来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人际交往的问题。人际交往现在很重要,将来走进社会、生活,依然要重视人际交往。说到这儿,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曾经提出了一个“四L”原则。第一:Learning to get together,学会共处,下一个是:Learning to be,学会做人,第三个,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最后一个才是: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向全世界的年轻朋友提出的一个“四L”原则,Learning to get together放在了No.1,放在了第一位。就是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而我们现在社会上一直倡导的是学会求知,而把前三个放在了后面,而国际的标准却是放在最后,而把学会共处放在了第一位。所以我们来说一下学会共处。学会共处与学会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你学会跟别人共处了,那么学会做人也就立起来了。

  在《红楼梦》里最会做人的是谁呢?宝钗是的,李纨也是的,但是这里边最会做人的是“金陵十二钗”中死的最早的那位——秦可卿,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漂亮的,而书中对秦可卿的描述,说她“似钗又似黛”但是她没有黛玉的病体,又多了宝钗的风姿婀娜,我们知道宝钗比较丰满,她的身材不是那么的婀娜多姿,而秦可卿集中了她们的优点,又摒弃了她俩的缺点,那真是美到极致了,可以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漂亮的一个。而秦可卿又最会处事,在她死了以后,同学们肯定会知道,《红楼梦》书里面说“贾母说她是极稳妥地,说话、做事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周到。”她死的时候,“老一辈,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儿想她和睦相处;年轻一辈想她素日慈爱,而家中的仆人想她素日的惜老怜贫。”对这些仆人们,老的,贫的,贱的,她都看的非常好,结果呢,“使莫不号啕痛哭”。能得到这样赞美的人,是不多的。其中包括下边的丫头,婆子们。所以说,秦可卿处事非常的得体。这是一个。

  然后就是薛宝钗,薛宝钗我们很多同学不喜欢她,觉得她太虚伪。那到底是不是虚伪呢?是,这跟她的出身有关。她出身在什么家庭?商人家庭,“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人,她在做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一个“利”字,利字当头,她为了获得利益,一定要一团和气。我们今天的商人很难说,不要用我们今天的来比,我们很多时候比时,很多事要拿49年之前的事来说。为啥呢?我们这个新兴的国家里面有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摒弃了作为人的本性,所以说,不能那这个标准,更不能那当下做标准。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100年的时间,30年的时间积蓄起了资本主义100年积蓄的财富,突然富起来的人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精神生活。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向前赶,而灵魂却丢在了后面。所以今天很多企业家也好,商人也好,很多的事情他不按正常的牌理出牌,而是变态的,所以我们看电视,都是一些尔虞我诈,而真正的国际规则不是那样的,我们扭曲掉了,现在在恢复,这是我说大家不要那这一段来比,这一段历史没有可比性,准确的来说它不算个东西,拿它来比,非常没有价值。薛宝钗呢?由于是重利,商人家庭是最重利的,但她为了得到利,却走向了一个反面,非常的轻视物质利益。她在物质上非常大方,记得吧,薛蟠,收债经商回来,带来的几箱子的扇子,南方的这些玩意儿,她挨个地送,记得吧,连袭人这些丫鬟都送到了,就连赵姨娘平日里让人讨厌的人她也送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物质方面,她自己是不在意的;另外薛宝钗还非常的简朴,那坠子,首饰一类的,她很少戴,衣服穿着也非常的素,她的屋里也非常的素雅,包括贾母和刘姥姥游园是到她屋里是说“这屋里太素雅了,竟不像个姑娘的房间,那同学们可想而知。

  一般姑娘的房间,那都是花枝招展,拜一些陈设呀,一些花的用具呀,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薛宝钗没有,她是非常朴素的,而且又轻财,有了东西就分出去。结果呢,她得到了什么——一片和气。她在哪办事都灵,从上到下都说她的好话。在贾母那儿,她更会讨好,其实讨好里边也包含了人情世故。你比如说,在薛宝钗过生日的时候,大家请了戏,吃饭的时候,点菜,她点的都是那些烂的,煮的很烂的食物,是贾母喜欢吃的,点戏时点了什么——孙猴子、鲁智深,这些热闹的戏文,其实年轻人跟老年人喜欢的不一样,吃饭也不一样,可是薛宝钗就是会讨贾母的喜欢。可是同学们不想一想,那怎么不好,在这个家里边,一个受人尊敬的长者在这儿,尊重她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点,另外,薛宝钗光挑这些就有点过了,她太压抑自己了。所以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做事,吃饭的时候,或是家里有老人的时候,我们适当的顾及一下老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好呢?偏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那些非常狂的音乐,给老人弄得都没地方去。他一人向隅,咱们都乐了?一人向隅而泣的时候,老人不高兴,闷闷不乐的时候,我们高兴地起来?肯定不会。这就是说薛宝钗在这一块儿,她非常善于做事和做人,她把这个事做的非常到,但是同学们不喜欢她是觉得她太过了。这就用到了我们中庸上的方法;“不可不,不可太”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不能太自我,而薛宝钗呢,不能不顾及自己。

  薛宝钗大方,大度,这个大度是很难做到的,不要说薛宝钗当时也就是十六岁的样子,这么大一个人,她内心的大度我们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宽容,忍让。比如说黛玉耍小性时,宝钗计较不计较?不计较。有时候是装作没看见,扭过脸去了,其实心里明明白白的,但是,她能够用这种宽容的方式来对待,这是一个。另外,大家都知道,薛蟠,这么一个爱惹事的人,但对于她妹妹,是非常好,非常尊重的,薛宝钗呢,也的确让她哥哥觉得值得尊重。对于她哥哥的很多事,她都能包容,劝的时候也是温文尔雅的劝,非常温和的说上几句,那要是他后来娶得夏金桂,肯定是一顿臭骂,根本不会像他妹妹那样,和颜悦色的劝。另外,薛宝钗的嫂子,那么的飞扬跋扈,不讲理,宝钗呢?忍气吞声,也就忍了,包括宝玉发疯,宝钗在那种情况下,她仍然嫁给了宝玉,这样一种宽容,这样一种忍让,大度,也是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说你处处跟人有矛盾,你个性很鲜明,一个人跟你有矛盾,两个人跟你有矛盾,可能是别人的原因,如果是三个人,四个人都跟你有矛盾。同学们,那是不是该考虑考虑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了。而薛宝钗能做到这些,在贾家这样的受人爱戴,不能不说这跟她做人做事十分不开的,固然她的漂亮,她的美貌,她的才能,甚至她妈妈的背景,都是一个原因,但是她个人确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非常强。史湘云在这,同学们知道,史湘云在家里,她婶婶对她不好,不待见她,往往来的时候还把活儿带来,而薛宝钗帮她做活儿不说,有一次,螃蟹宴,她不能老是吃别人的,她得还席呀,还席呢自己有没有多少钱,宝钗就说,还用什么钱,哥哥带来了几篓子螃蟹,拿出来,不都有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既是宝钗的大方,又是宝钗会做事,这东西放在哪也没多大用处,不如拿出来,给别人解决一点问题,为什么不好?所以说史湘云说了:很多人有毛病,我指出来一个人,你能挑出她的不是来,我就服你。说谁呀——薛宝钗,可见宝钗在史湘云心中就是一个圣人,挑不出她的不是来。这是一个,学会共处。

  另外呢,还有一个,明哲保身,薛宝钗非常会明哲保身,很多地方都体现出来了。她能够权衡利弊,大家都知道,宝钗扑蝶时,她使了个金蝉脱壳,使了这样一个计策,你不能说她是害黛玉。她这是本能的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你说她是过故意的,不是,她是急中生智,生出了这么一个主意,等于是黛玉莫名其妙的替她背了这么一个黑锅。另外还有,在大观园丢东西的时候,宝钗的第一反应时搬出园子,不在这住了。说妈妈有病,出去陪妈妈。就是说这些是是非非我避开它。有时候同学们,能避开,为什么要去惹那么多的事呢?又不关己事,别人的自己管不了,但我能管得了我自己,这就是宝钗的独善其身,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种做法。

  通过这几个,我认为中国有一副对联也是我常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年轻时都看不上这句话,我也看不上,但是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慢慢的读书,现在对这句话是越来越佩服了,说到了极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什么时候把这个人情世故,看明白了,处理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处理的非常圆润自如,那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了。为什么呢?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人生三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人的童年,小孩子们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敢说真话。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应该是从十三四开始,看什么都不对头,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一直到四十岁,甚至是五十岁这个过程,都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牢骚非常多,愤青非常多,然后逐步的发现事情本该这样,于是又慢慢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吧。老年人的脸上都是一脸的平和,当你做错事了你爸爸妈妈给你骂个狗血喷头,而爷爷奶奶都能包容,他们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他们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龄。而这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绝不等同与童年时候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看透了一切,洞明了一切后的“不说破”。达到这种境界。有句话说的好,“见人使诈而不说破,也是一种善”。他说假话这会儿,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别说破,你知道底细,别说破,也是一种善。同学们想一想,你要是给他说破了,那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你看见他在说假话,现在很生气,随着你阅历的增加,慢慢你就不生气了。这是人际交往这一方面。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人也值得我们学习,王熙凤。王熙凤把很多事情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她对待人,三六九等分的非常清楚。对贾母,永远都是奉承,人家那个奉承,达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步。在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说黛玉“竟像个嫡亲的孙女儿,难怪老祖宗天天想着”。另外还有,对贾母说“难不成,将来上五台山,只让宝兄弟一人把你背上去”,上五台山,大家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成了神,成了佛的人才能去那儿,那是说贾母以后能成佛呀,贾母怎会不高兴呢?人家拍马屁拍高兴了,明明知道她在拍,但是拍的舒服。对王夫人则又不一样,对邢夫人更不一样,包括对她丈夫——贾琏,又是打又是拉的。你看人家处理尤二姐那件事,快刀斩乱麻,但是快刀的时候人家还是有理,有力,有节。一步步把她圈到贾府,然后活活的治死。这里边对尤二姐,我不是太同情她,这一方面,我觉得王熙凤只是防卫过当,我是给她这样定位的,我不觉得她是心太狠,只不过是防卫过当。同学们,今天这样的事还少吗?今天的婚姻保卫战少吗?这还不单是婚姻保卫战,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地位的问题。因为王熙凤自己不能再生育了,在古代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儿子,才算是你的,母以子贵。

  王熙凤自己生了个女儿,又不能再生,而尤二姐又年轻,又漂亮,生个儿子很快就能取代王熙凤的地位,等于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那还会有人说,在古代社会,三妻四妾不是很正常吗?他娶了一个妾——尤二姐,有什么了不起的,王熙凤就不能容忍。当然不能容忍,这不仅仅是一个娶妾的问题,还有一个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继承贾府这偌大的家业的问题,所以说王熙凤当然不会让步,她在处理这个事很得力。这是个问题。另外,她对待宝钗的态度,对待黛玉的态度,包括对待鸳鸯的态度,都不一样。见了鸳鸯叫什么呀?叫鸳鸯姐姐。为什么呢?鸳鸯是贾母身边的人,她在贾母的耳边吹吹风,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个王熙凤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处理的非常到位,对待赵姨娘的态度,赵姨娘一见她就害怕,又恨又怕。作为一个管家奶奶,必须要这样。我们公允的说,赵姨娘有些事做的,的确不招人待见,光看着眼前的这些名和利,确实做出了许多让人看不惯的事来。难道就没有王熙凤作为管家太太的那种威严所在,所以骂赵姨娘是这样的关系。而对探春她是非常尊重的。就是王熙凤,对下人们,又是骂,又是吵的,兴儿怎么说的,兴儿怕她都怕坏了。在尤二姐的事出来以后,让他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她对各色人等,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这也是非常难的。所以说,人际交往这块儿我觉得也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