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打造小马奔腾的商业Style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1-08-31

  在倚仗明星资源为自己博取价值的上一轮游戏过后,出现了小马奔腾这种电影世界里的新势力,它尝试将电影投资逐渐引入商业运作的规范中……

  “小马奔腾?是个快递公司吧?像小红帽那种?”2009年,导演宁浩第一次在三亚机场见到小马奔腾集团董事长李明,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的名字。

  那天,李明只穿着短裤、拖鞋,在车上也没来得及介绍,直到走进酒店,宁浩还以为他是司机。得知李明邀请自己加盟,宁浩有些吃惊:“你们做过电影吗?”“没有。”“跟中影熟吗?”“不认识。”有些尴尬的开场。

  3年前,小马奔腾就是那样一家公司,虽然在广告和电视剧领域算得上资深,但刚刚决定走进电影圈,谨慎地参投电影项目,尚没有任何独立操作经验,与行业内主要机构的关系寥落。

  直到2010年,投入3000万元首次主导运作的《越光宝盒》上映,1。4亿元票房给了小马奔腾最初的自信。2012年的《黄金大劫案》同样成为“五一”档国产片黯淡中的唯一亮色,以小博大成为小马奔腾擅长的姿态。而2012年9月,在3020万美元的好莱坞数字王国收购案里,小马奔腾(美国)以70%的控股权成为那个金融游戏里绝对的主角,其野心也一点点显露出来。

  从广告到电影

  经过18年的经营,小马奔腾的气质依旧如初创时那样。李明属马,在决定将小马奔腾引入电影行业之前,他已经做了近20年的广告,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以广告片摄影师的身份进入职场,随后于1994年成立新雷明顿广告有限公司,成为小马奔腾最初的起点。雷明顿以代理中央电视台栏目广告为主营业务,《新闻30分》、央视二套《经济与法》,以及央视电影频道大部分时段广告都陆续成为公司稳定的项目来源。

  在雷明顿广告业务渐入平稳的时候,李明也跨过自己的30岁,最初对于镜头艺术的情结开始回归和萌生,因此他尝试做频道包装,也拍纪录片,渐渐不再安分。

  军人家庭出身在李明身上有非常深刻的印记,低调、慎言敏行,有强烈的兄弟情义,常穿的军靴极符合他的气质。从2004年出品的第一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到随后的《我的兄弟叫顺溜》抑或《我是特种兵》,他对军旅题材的偏爱清晰可见,而每一部几乎都是口碑收益均赚。

  电影市场在2003年之后一直像少年一般疯长,电视剧却在频道局限之下无限接近市场上限,对于在2008年已接受霸菱亚洲投资公司4000万美元注资的小马奔腾,扩张的需求在原有的业务板块中被抑制,而进入电影市场在那个节点上变得必然。

  2008年,李明等到了小马奔腾的时机,在注册成立专事电影业务的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之后,也对公司进行集团化整合,最初的雷明顿最终转身成为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开始电影项目之后,生活也变得忙碌,在最初跟在中影、上影、保利博纳等前辈身后的参与投资和观摩中,李明也完成了一年的团队训练。而开始独立运作的2009年却也是小马奔腾的大年,《越光宝盒》宣传发行尚未完成的时候,他们手里已经有至少6个新项目等待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