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打造小马奔腾的商业Style的励志故事(2)

时间:2021-08-31

  精品策略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李明绝对不是艺术和商业的最佳结合者,或者说还有局限,但他选择坚持自己的“局限”。刚开公司时还曾跑去读北大的MBA班,但两个月之后就不见了踪影,他不愿意被太数字化的东西改变。

  在公司里,李明有一些文艺,为人散淡,他不想做名人,恪守低调,公开场合下的露面尽可能推辞,给予伙伴充分的信任。他业余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看书,尤其是人物传记;他学生时期的诗歌曾登在学校的橱窗里,甚至现在依旧保持着写诗的习惯。

  在办公室和导演、编剧们聊题材、讨论剧本是李明最喜欢做的事情,他在公司里也更像是创作的核心。他自信于自己对题材和市场的敏锐判断,或许在选电影剧本时更倚重导演把关和市场调研数据,但对每个电视剧剧本,他都会认真提出建议,“每部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

  因此最初做电视剧的时候,李明就已清楚编剧的灵魂角色。因此当华谊兄弟、博纳影业都忙于争抢市场上那些足够耀眼的明星资源,李明却在以小马奔腾一家之力,给予编剧充分的价值认可,签约编剧在行业内并无二家。“中国第一编剧”刘恒、《霸王别姬》编剧芦苇、《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之外,宁财神、李修文、孔二狗等青年编剧都陆续与小马奔腾签约。

  张建栋最早成为小马奔腾签约电视剧导演的时候,电视剧依旧按照项目来运行,等题材敲定、剧本完成之后,临时聘用一位导演来拍摄,李明也因“无所谓的成本付出”而被同行嘲笑。但他一直相信张建栋会为公司带来导演水平提升,在几部电视剧合作之后,高希希、张建栋、赵重光、韦大军等电视剧导演都被李明收归旗下。

  最初做电影的时候,宁浩早已在《疯狂的石头》之后初露锋芒,李明签约电影导演也始于三亚与宁浩的那次见面。一桌人吃饭的时候,他跟宁浩聊怎样从广告做到电影,聊创作团队的搭建,也聊到未来公司的电影规划,饭局上即达成协议,宁浩也当场决定签约,后来又有吴宇森、张一白相继加入。

  对于导演和编剧,李明本人在圈子里的认可度或不菲的项目分成或许已经是足够的吸引力。但就像张一白,做过导演,开过公司,而小马奔腾对于他却是一个更大的平台,“有共同的电影梦想,又能够帮助自己将想法兑现”。

  李明不会对某一个编剧和导演过度依赖,每一部作品也因此各有特点,但它们却总不会偏离小马奔腾的气质,商业、轻松、正能量。在李明眼里,如果导演是“巧妇”,那么编剧则是“米”,以独家的方式将两者同时握在自己手里,“心里就不会慌了”,他们一直视李明为小马奔腾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