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英语翻译的历史状况(2)

时间:2021-08-31

  他认为,和平的要义有两个:1,人道主义,2,爱自然。对于像他那样一个并非科班出身又非生长于中国的汉学家来说,这样一份专业性极强难度很高的工作是他一个人所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他说:“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倒是也符合中国官方的习惯思维和说法。帮助他的有老外也有中国人。有意思的是:在写于1953年10月25日的序中,路易·艾黎公开对其表示感谢的人里有杨宪益和朱光潜等。

  几乎同时(1954年5月),《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和《战声》两首被收入路易·艾黎选译的另一部诗集《人民在说话》(The People Speak out),也没有出版社,也只在序言前注明“印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书副标题是:“中国人民的诗与歌”。所以,正标题有时亦被译作《人民在歌唱》。其实,笔者以为,如果兼顾到“说”和“唱”,那么,书名译为《人民的声音》,更加妥贴。书名前之所以没有加“历代”,恐怕是因为所选作品只有四分之一是古代的,其它全是现代尤其是1950年代新写的。也有些名家,除了郭外,还有艾青、何其芳、田间、柯仲平和马凡陀等;但所选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名作,有的是趋时之什。路易·艾黎在写于1953年11月7日的序的开头说:“自古以来,在中国,诗歌一直是人民能够用来表现他们自己的主要媒介,表现他们对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抗议。”他还是念念不忘和平这个时代主题,这些诗歌一方面抗议日本的再度军事化,另一方面支持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他要感谢的还是杨宪益和朱光潜等,感谢他们最后帮他审读和修正。最后,他说,翻译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领略诗人的思想,并受之影响。他所循的是大众化的、功利性的思路。但也不知他的这一目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笔者曾经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一次小型晚聚上见过路易·艾黎,此君脾性友善热情。他善于利用周围形势,然而或许是因为自学成才,中文、英文之文学水平均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