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诸子研究中“人民本位”的史学特点

时间:2021-08-31

  导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对先秦诸子中儒、墨、法诸派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中人民本位的特点。

郭沫若诸子研究中“人民本位”的史学特点

  郭沫若曾在《十批判书・后记》中说到:“批评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屈。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断是非曲直的,我呢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为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郭沫若将研究当中。

  站在人民为本的立场上,郭沫若认为,孔子的“仁”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他是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孔子把礼乐文明也推广到了下层百姓之中,使百姓也能享受到艺术和音乐等精神方面的生活。在教育方面,孔子也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凡是能拿来“束”的,他都会教,并且因材施教。所以普通百姓也能受到教育。对于孔子站在了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这一点,郭沫若大加赞誉,他说孔子所坚持的“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并认为“这种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的过程,应该是孔子所操持着的一贯之道。”他说孔子的这种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因而孔子是完全以人民为本位的。

  从以上论断中可以看到,对于社会进步力量与新兴势力,郭沫若都是支持的。之所以抑墨扬孔,是因为他判定了孔墨当时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代表新兴势力、与传统权威对立的“乱党”,自然就是被他所肯定的人民的力量。所以当孔子及其弟子“扶住私门”、“袒护乱党”的时候,墨子却站出来大肆批判,认为他们是以下犯上,唯恐天下不乱,这样,墨子就被郭沫若打上了“扶住公门”,替王公大人谋取利益的标签。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大体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积极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总之,他说“我所见到的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段中的前驱者”。

上一篇:晚年的郭沫若 下一篇:郭沫若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