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人顾城的柏林相遇(7)

时间:2021-08-31

  “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是顾城结合他深爱的中国作家所谈到的,只是反应了他对《红楼梦》的部分观点。“‘大观园’是红楼梦的天空。只有主人公们都年轻,这个天空才能得以存在。宝玉结婚了,大观园和这个天空就终结了。宝玉的结婚日也是他的死亡日。”沉思中顾城发出了声音。他也是如此认为自己的婚姻吗?

  死亡在顾城的诗歌哲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宝玉十九岁就死了。我也死了。”他神秘地断言。“死亡开启了虚无,它的存在是我们的一部分,他在我们生前,也在我们死后。”死亡也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时刻。

  顾城说这个的时候,我从绿色的靠背椅上站起来,在柏林的三个月里,它让我忆起了生之希望的象征,想起了乐观的自由主义。我从

  白色书架上取出里尔克全集精装本的第一册,朗读着并试图将其中的最后一首,即终笔之作,翻译成中文。这首诗也是里尔克最好的诗篇之一。

  死亡很大

  我们是它嘴巴里

  发出的笑声。

  当我们以为站在生命中时,

  死亡也大胆地

  在我们中间哭泣

  “这首诗,我想我读过中文版。”顾城说,并且即兴朗诵了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的几句诗,与里尔克的这几句颇有几分相似。他一时想不起这首诗的名字来了。这首诗名为《有感》,开头是这样的: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以上两首诗之间存在相似之处:里尔克的诗在哲学上更有深度,在他所根植的欧洲基督教传统之中,死亡对于我们比对于中国人更为重要,中国人看问题的方法则深受儒道释的影响。李金发的诗超越了印象派的情调和感觉印象。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不同,从存在和虚无的角度而言几乎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生与死能如此的缤纷多彩,亦如晚秋枯萎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