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人顾城的柏林相遇(14)

时间:2021-08-31

  “现在我们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得到一年的奖学金”,顾城说,“我的理想是,回到新西兰之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在偏僻的异国,在当今的时代,这究竟有没有可能?我大概还是会去从事农业生产。”

  前面提到在新西兰岛上像陶渊明那样生活,这个想法与我一致。当我打量他瘦弱的体型,扼要回顾他迄今为止的经历,对他的打算很怀疑。大师,我心想,他们首先需要那些“米希纳斯”,但是我没有说出来。

  复活节的前几天,诗人北岛从丹麦的奥尔胡斯来访,在顾城那儿住了些天。北岛习惯到深夜才去睡觉,需要喝着扎啤和伙伴们辩论。北岛来访的那些天,顾城非常之累。故比我们先前约好碰头的时间稍微晚了点。他和谢烨下午三点之前打来电话向我道歉。事实上没有那个必要。我恰好利用这迟到的半个钟头,来读读他那些已翻译成英文的诗歌,还翻看了《顾城诗选》的《后记》,其中末尾的缩写字母R.I.P让我非常诧异。

  “谁写的后记?”见面后我的第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顾城回答,“您问问孔慧怡(Eva Hung)吧。”

  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建议了,我自己对自己说道。“我下次有机会问问。”我响亮地说。“R.I.P.可能是某个作者名字的缩写,但是也可能是一个拉丁祝福语的缩写:requiesca(n)l in pace,中文意思是‘安息吧’,在基督教国家常常用作墓碑碑文。”

  “你看,顾城,这是他们对你的祝福。如果你真的已是安息长眠,我将会因此而获安宁,那该多好啊!”

  顾城嘲笑了妻子的“诚挚祝福”,并且努力

  地,睁开他沉重的眼皮。

  孔慧怡7月15日写的回信到了。R.I.P.另有所指。《后记》是该书的两位编辑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