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三者的关系

时间:2021-08-31

  导语:《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三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了解吧!

  《弟子规》,李毓秀作于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因为它讲的是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非常具体、明确,所以成书后,被各府地州县广泛采用为启蒙教材,影响也就非常大。

  《三字经》,被称为传统蒙学经典之冠,它是自南宋700年来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童蒙经典。

  《千字文》,是南北朝后梁周兴嗣受梁武帝皇命所作,华丽优美,气度非凡,是传统蒙学经典中最优秀的一部,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相比。当然在这三部经典里边,它流传的时间是最长的,已有1500年了。

  我们从两个角度讲讲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

  先从总体上说,弟子规重在力行做到,规范详细;三字经重在增广见闻,知识博杂;千字文重在天人合一,不断修养自己,达到圆满圆融。

  弟子规(后边的弟三千都不在加书名号)的特点是讲道德行为规范,比如敲门、掀帘子,应该怎么做都讲的很具体,弟子规的好处就是具体。实际到明清的时候,人的整体不行了,心胸比汉唐小了,道德下滑的很厉害。聖贤就讲的境界低一些了,讲的具体一点了,他是为了人好。

  有一首诗《返》赞美李毓秀的伟大:

  明清过后正气散,

  天伦尽丧人何惨?

  善留千八端方字,

  悬崖尽处好归返。

  学的人境界越高,聖贤越是概括的讲,不讲那么具体,告诉你怎么敲门,那确实就是学的人有点太笨了,那得讲多少啊?千字文比弟子规早一千多年,所以就从博大的境界、和祥的心态着手,不去讲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学的人自然会很神聖,一个一个小皇子,都是很高雅的人。千字文都是“束带矜庄”“容止若思”“化被草木”那样的语言,皇子学了自然就会谨慎端庄、自信祥和,从容安定,从而规规矩矩的走路、做事,他就带着那个内涵,所以就不用详细去说那些具体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