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解析(3)

时间:2021-08-31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余下的二十句,是诗歌的主体,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到了普天下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得缠绵悱恻,温婉感伤却又色彩斑斓。作者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又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能引发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美而不艳,愁而不哀,高雅而纯洁。正是这一点,将它与陈后主和隋炀帝的浮华艳丽的宫体诗严格地区别开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可以说“白云”就是指游子,因为那悠悠一片飘飘而去的白云同离家远去浪迹天涯的游子是很相似的。浦,水口,江水分叉的地方,也就是游子思妇分手的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前一句写游子,后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维跳跃的幅度大,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是专就思妇方面来写的。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当然,也可以说这里是客观角度写思妇,而主观情感上写游子,写游子飘泊在外时心中想象的思妇的生活情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可以说是写思妇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写游子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兼写游子与思妇双方。一轮明月光照两地,你在望着月亮啊,我也在望着月亮,你在思念着我啊,我也在思念着你,真的好想随着月光来到你的身旁,可是就是善飞的鸿雁也无法跟上光的速度,水中的龙鱼潜跃传信也只泛起一阵波纹而已。这里既写到了两人分居的客观生活状态,又写到了他们思念对方的情感心理,虽然远隔天涯,却是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客观上写游子,写出了游子长期客居他乡的痛苦生活,也从主观情感上写出了思妇因游子的久别而思念成梦的愁苦心理。“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又从对游子思妇的生活情感的描写转为对外在美丽景色的观照,从梦境回到实境,但也包含了时光流逝青春难在的感叹。作者由此及彼,把眼光投向普天下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于是写到“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这整夜的相思,这梦中仍在的离愁,该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个在碣石,一个在潇湘,远在天涯,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笔者认为最后的两句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愁扩展开去,写到普天下的人们,由此而来使诗的情感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质的飞跃。因为它从个人的狭小天地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别人,希望自己花好月圆人亦团圆,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就希望别人也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这样,本诗就彻底脱离了宫廷诗的窠臼,走向了市井,走向了江山,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本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但由于张若虚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了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遂使之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佳作,张若虚也由此而获得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他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表现为触景生情,由情入理,理与情的巧妙结合;新的意境表现为具有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新的情趣是因为它由己及人,关注普天下的人们的情感生活,具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突破了宫廷诗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