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解析(2)

时间:2021-08-31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目光从天上移到地上,很自然地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对宇宙历史人生进行深入的思索。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选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就使本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具有深刻的哲理美,蕴涵了丰富深邃的内容。文学艺术求美,而哲学求真,作为一首写游子思妇离愁的写景抒情诗,却包含了如此深广的内容,这就是本诗被人们反复研究千古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两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跟着进行深入的思考。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而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就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而苏轼在《赤壁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寓绝对于相对,从万变看不变的观点出发来观察生命与历史的人生观,比起张若虚,自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张若虚在本诗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思索,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表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所以他接着说,人生一代接着一代无穷无尽变幻无常,而江和月则永远不变,江和月不变是为了等待谁呢,只是送走了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江水。然而作者关注的核心乃是人本身,因此下文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