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3)

时间:2021-08-31

  我认为首先应当把《赤壁赋》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解读,在我看来,《赤壁赋》是一篇以赋的形式创作的优秀的记游散文,是作者直观自然美的心理过程的生动写照,也是作者在直观自然美过程中直接显示其心灵过程的生动写照。当然这决不是说这是一篇完全纪实的游记散文(尽管文章一开始就标明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它是作者在多次游览赤壁江面之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我们相信,《赤壁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关于时间、空间的形而上的思考,关于宇宙本体意义的思考,对于生命意义的体悟以及那种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既不是关起门来内省的结果,也不是在一次畅游长江赤壁之后所能完成的。如果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高尔基)的话,那么,这种经验和暗示也决不止是一次。据记载,苏轼因乌台诗案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贬往黄州,自这年起至元丰五年的三年间,游赤壁有案可稽者凡七次⑵。有些学者认为这反映了苏轼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消极人生态度。而我恰恰认为正是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潮涨潮落、涌动不息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暗示给作者以生命的真谛,给了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育了他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情志。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同宇宙的对话中完成这种伟大而艰难的超越的。《赤壁赋》不过是这种审美经验的一个杰出的物化形态罢了,这应当是我们解读《赤壁赋》的中国。

  艺术作品是作者审美体验的物态化,是保存作家审美体验的精神化石,也是我们借以分析考察作者审美体验的美学标本。因为,凡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信息,都与其审美主体(作者)的审美体验具有一种微妙的同构对应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再度体验去还原作家的原初体验过程(感物、起兴、神思、灵感,最后体验的结果产生审美意象),解剖作家心理奥秘⑶。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