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2)

时间:2021-08-31

  自然美是现实美中最易为一般人所感知、最易打动人的一种美的形态,这是因为自然美

  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雪原,婆娑起舞的南岛椰林,还是清澈明净的高原湖泊,雄奇险幽的名山深谷,都无不以它独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地前去领略它的风姿,获得美的享受。

  不过就一般人──尤其是现代人而言,大部分人对自然美的审美观照仅止于游山玩水而已。自然美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形式美诸要素能先声夺人地使人感动,当人们一旦面对一片或奇谲、或壮阔、或秀丽、或朦胧、或明净的美景时,视听感官会受到审美对象形式感第一波的强烈冲击: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⑴。从而迅速被征服,获得感官的满足与喜悦。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会在面对大海、登临绝顶时在潜意识里进入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获得更深的感悟。至于能够在山水美中达到物我两忘、陶醉状态的恐怕就更屈指可数了。因为那需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需要时间,需要驻足,需要排拒各种功利杂念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固然,以直觉为特征的美感形态,也能使我们获得身心愉快,使精神得到放松,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志。但它毕竟还不是对自然美的最高审美境界。我们说自然美对人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追求。在实践中,具体到某一个人而言,能够达到何种高度,却因主客体的种种差异而不同。而苏轼的《赤壁赋》正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愈是优秀的作品,给人们提供的解读空间愈是广阔。像《赤壁赋》这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题旨的探求不能说已经到了终点。而且,出现见仁见智的看法也完全不奇怪。但我认为,从作品本文出发,从艺术本体出发,应当是接近作品的第一步。跳越这一步,我们很可能得出同作品原初题旨相去甚远的结论,我们离作家和作品就远了!苏轼被贬黄州,处于逆境,他的思想矛盾、内心冲突不可能不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但有不少论者不是首先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从作品写作的大背景(乌台诗案)、作者当时的心情出发,依据文中的答问,把这篇作品定为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之作,这种过分的观念形态化的观点,不但同作品本身实际不符,且容易导致一种误读:似乎本文是为了抒发胸中种种郁闷或解脱而刻意为之的,而不是从作者胸臆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至于个别论者详细考证列举文中提到人、事、物有何暗指,有何隐喻,有何象征,有何微言大义,不但前后自相矛盾,难圆其说,且已去作品本文及题旨甚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