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7)

时间:2021-08-31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所受的儒、释、道哲学的影响,有他经世济时的政治抱负的支撑,也有他个人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但更主要的是同他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中也包括对自然美的审美活动在内。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正是作者对自然美进行深层次体验的一个艺术结晶,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它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但我们似不应把它看作一篇纪实性的游记,而应看成是一篇依据作者多次对自然美审美体验创作的具有巨大概括力的优秀艺术品。其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是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审美意象。当他把这种审美意象用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就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毫无疑问,作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当我们循着作家的笔触去再度体验时,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作家心灵过程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涤荡和洗礼。【注释】

  ⑴ [英]夏夫兹博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P95

  ⑵ 饶学刚:《前后〈赤壁赋〉游踪考》《东坡文论丛第四辑》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⑶⑷⑼ 胡经之:《文艺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P64、P83、P68

  ⑸⑹ 皮朝纲等:《审美心理学导引》 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P96

  ⑺⑽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P410

  ⑻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P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