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解读(2)

时间:2021-08-31

  1.2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风俗习惯各异的民族。总括岑参笔下的“边塞特有风情”主要表现为五点:语言、饮食、习俗、服饰、居民与音乐舞蹈。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胡地民俗文化的民族风味与地方色彩,在岑参诗中有了全新的诠释,并传达出了这种文化带给自己的奇特感受。如《轮台即事》中诗人就记载道:“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诗人只用了寥寥两个“别”和“殊”就传达出了西域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又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里有一句:“座参殊俗”说的也是语言之不同。

  唐代西域居住的少数民族,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开阔的地理环境加自民族传统的影响,形成他们豪爽、粗旷的性格特点。日常饮食则以酒肉、奶制品为主。岑参诗作中很多句子都写到了他们饮食习俗之奇异。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到:“混炙犁牛烹野鸵,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灯前侍婢泄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等句展现的就是边庭酒宴之中洋溢的浓郁异族生活气息。

  西域各族人民的服饰是颇具鲜明的民族特征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铤歌》诗中细腻地描绘了一位身材窈窕,容貌娇美的美女,如莲花旋转,如舞飞雪,如起旋风。身上穿着轻薄而华美,罗衣上用金线绣着华美的花卉,优雅逼人。另一首诗《胡歌》中也有这么样的描写,服饰精致而华美,异域味儿十足。

  唐代流行的乐器有二十多种,其中有大部分乐器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过来的。如“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等。岑参诗中记载了许多乐器舞蹈之名,并细致描绘了它们的“音色之美”和“姿态之妙”。岑诗中描写舞蹈的代表作品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北铤歌》等作品。

  无论语言也好,服饰也好,都是以人为主体的,那么这些居住在西北边塞的人们又有怎么的特色呢?岑诗《玉门关盖将军歌》和《首秋轮台》中都写出了受游牧生活影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居民们只能以毡为墙,防雨避风保暖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岑参以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能力,挖掘出了西域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浪漫之美”,呈现出一幅幅雄奇瑰丽的画卷,一曲曲民俗风情交融的乐曲。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读岑参的诗,仍能感觉到那扑鼻而来的边塞风情,浓郁、甘醇,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