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诗歌选材与好奇性格对岑参边塞诗影响

时间:2021-08-31

  岑参早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好奇的性格,这一性格促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追求构思奇、想象奇和景色奇。

早期诗歌选材与好奇性格对岑参边塞诗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创作多为写景及赠答之作,中期两度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晚年居于蜀中多为写景诗。在诗歌研究这一方面,学者们给予岑参边塞诗的关注较多,研究成果颇丰。鲜有研究诗人早期诗创作对边塞诗的影响。《感旧赋・并序》载有:“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著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可知岑参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都隐居于嵩山。在嵩山诗人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期,在那里诗人接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的情操,养成了好“奇”的性格。我们认为,有必要考察其早期的诗歌,从诗人自身创作的发展的角度去探究它与边塞诗创作的内在渊源。

  一、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特征

  岑参在早期时多创作写景诗。诗人早期隐居在嵩山,读书之余,畅游在山水林泉之中。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经历,养成了诗人善于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其诗歌的风格。

  其间诗歌选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取材于自然景物,另一种是选用地名。岑参的诗歌选材特征使他早期的诗歌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貌。辛文房说“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2]这一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绚丽多彩的自然意象

  岑参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到处都是富有情感的景物,包括清幽的竹林,洁白的云朵,鸣叫的秋蝉,快乐的小鸟以及美丽的花朵等。这些意象构成了岑参早期诗创作选材特征的自然美,岑参尤为钟爱“云”、“鸟”和“花”这三个意象,并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运用。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秋风飒飒、朝霞满天,辽阔壮美的景色浮现于读者眼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丘中春卧寄王子》中岑参写道:“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竹林的深处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春花已谢露出绿意盎然的山峰。 “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屋舍在青青的桑叶的遮掩下若隐若现,随风起舞的芦花与垂钓的小船交相辉映,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清丽的田园风光图。正是这些“云”、“鸟”以及“花”的意象为我们呈现了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的自然美。

  2、选材新颖,地名入诗

  岑参早期的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选材特色就是以地名入诗。这在他的诗歌早有以地名入诗的情况,例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中写道:“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高高的月亮挂在潘陵尖,在月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十六峰。以“潘陵尖”这一确切存在的地名对泛指的“十六峰”丝毫不觉突兀。诗中还写道“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以“伊阳村”对“嵩角钟” 以实际村名与嵩山上的古钟相对,想法奇特。可见岑参早期诗歌以地名入诗运用的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把地名与景物相对而言欠缺工整,而且有些地名是泛指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