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世界审美内涵(3)

时间:2021-08-31

  (二)

  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深感失望,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先进观念,寻找“救赎”之路时,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则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与感悟,自觉地将目光向内转,以自己熟悉的湘西社会为背景,创造了以《边城》为代表的一批精美的乡土小说,构筑起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现实”和“梦”两种成份混合创造的结晶,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浸染,没有生命的迷失与异化,每一个人物的爱憎悲欢都源于人性的本真形态,也都体现着自然向上的生命活力。”这个世界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边城世界”,其是无疑寄托了沈从文的全部人生理想。

  我们在读《边城》时,印象最深刻也就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善”的本性的描写。无论是茶峒乡的农民,还是那些戍兵、商人,“毛手毛脚”的水手以及把“眉毛扯成一条细线”的娼妓,都是充满人情味和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的。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感和羞耻的城里人还可信的。”“风俗纯朴,便是作娼妓,也永远那么浑厚,人既相熟后,钱更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几个主要人物也更是善良正直、重义轻利。然而,历来的评论者大都仅注意到了“边城世界”洋溢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古典式“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其实,这些只是“边城世界”和谐、优美的表层,若透过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屡屡出现的“黄昏”意象,我们将不难感受到那似乎美得透明的桃源世界里却隐约跳动着变奏式音符。沈从文似乎对“黄昏”这一审美意象特别偏爱,在作品中常描绘黄昏美景,借黄昏抒情,他笔下的故事也常安排在黄昏时分。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象征性符号,具有难以用概念语言表达的“意味”。通过“黄昏”意象,沈从文含蓄地透露了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情感深处那深刻的矛盾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