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文化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边城》《长河》论(4)

时间:2021-08-31

  文化批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后中滋行

  鉴于理想的人生形式却失之象昧,人性的美与悲同在:现实的湘西生活却又与作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情”的最低文化社会理想相去甚远,所以沈从文的文化批判是多元化的。原始人性的美需要保留.但是其中的蒙昧野蛮必须期除.才可能作为理想人格的范本:凋版的人心必须得到救赎,否则民族过去伟大处的复兴,根本无从谈起。从《边城》到《长河》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生观和现实社会存在之间矛盾的表威沈从文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来看待湘西社会的命运,因此,他的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同时具有文化批判、人格重建的双重意范。

  二文化批利

  沈从文即使在描述其理想的生命形式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其中的落后心态和愚民意识进行揭示。数千年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有辉煌、也有助然失色之处。在自发的原生态生命中,尽管主体意识存在却并未被湘西儿女认识和自觉地用来争取个性的解放。从而造成生命欲求的脆弱性。最终形成爱本身的悲剧所以,作者文化选择观的奥义。就在于如何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和民族地方文化中人类本体的生活活力给合起来。启蒙愚民,使民众争取个性解放的取向不至于沦为新的暴政和专制集权的基础。然而.作者井没有完整的政治—文化解决方案,他只是提出一个近乎理想的生存方式《边城》,使人们在批判现实、谋划未来的时候有一个理想社会的范型和参。

  对于现实中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急是以怀疑的眼光加以关注、幸运的是‘正是作者对乡村现代化的目的、作用、方式‘实际运作情况的怀疑的秉笔直书.终于使近代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真实情况昭示天下,从而破除了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外来文化可以完成开启民智、保持民心消除愚昧的迷信.提示人们注重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中寻求解决之道:同时作者又以鲜明的地方立场关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提醒人们警惕它有陷中国乡村于万劫不复境地的可能,以期避免身后的铁门一关上,才发现来到的并非天堂而是地狱的惨剧发生,至少,可以让人们有一个思想准备

  正因为作者的文化批判建构在文化理想和文化现实的矛盾之上,所以具有很强的批判力度护

  2.人格的重建

  国民性的批判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不了情结,沈从文不止一次地描述湘西的人性美,却总是将其归于湮没.其目的正是指向落后文化形态中的蒙昧和愚盆,从而凸现美好人性对人格重建的重要指响性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美好人性逐渐沦丧的现实在作者看来并不是不幸的巧合、文化重整如果并不是以美好人性复归为要旨.实在就是一件相当可疑和相当危险的事情了、如何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整合之间实现国民性的转型与重建的“软着陆”,的确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命题。

  经由《边城李到《长河毖的湘西乡村文化逐渐被消解的过程、可以看到.爱的脆弱演变成生的艰难,个性解放变异为人性美的丧失和人性恶的膨胀。这一切构成了沈从文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迫使作者不得不独立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徘徊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