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被“误读”的原因(4)

时间:2021-08-31

  三、与人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和阅读状态有关

  读者阅读时产生善恶美丑的对比心理往往有如下两种状态,一种是文本本身给读者展示了善恶美丑的对比,一种则为展示一种状态,让读者把这种状态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作对比。

  如果要找出一种与《边城》社会中的“美”和“善”相对应的“丑”和“恶”出来,那么,不完全是封建宗法社会中的包办婚姻,而是现代人的那种失去了“优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那种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匆忙杂乱,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要么是声色犬马的纵欲,要么是正当欲望不能满足的禁欲。真正符合人性的愿望没有通过自然合理的形式释放出来。心理状态上,早失去了平衡感而时时表现出焦虑不安。

  而《边城》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表现为内心的悠然自得,内心的充实感,劳动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并且更多的是偏向于人物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功,就像傩送与老船夫在谈论“大人物”时所说的。

  那二老说:“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为什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你是不是说风水好应该出有大名头的人?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也不碍事。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轻人,就够了。像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也争光!”

  “伯伯,你说得好,我也是那么想。地方上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得同棵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的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我是老骨头了,还说什么。日头,雨水,走长路,挑分量沉重的担子,大吃大喝,挨饿受寒,自己份上的皆拿过了,不久就会躺到这块冰凉土地上喂蛆吃的。这世界有的是你们小伙子份上的一切,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伯伯,看你那么勤快,我们年轻人不敢辜负日头。

  沈从文关注的不是“大人物“为名为利的的相斫相杀,而是普通人,平凡人的悲喜哀乐。《边城》中的美与善,与读者的现实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庄子·徐无鬼》篇,徐无鬼向魏王说相马术、相狗术,却比那些臣子整日向魏王说《诗》、《书》、《礼》、《乐》更能让魏王高兴,原因是很久没有人在魏王身边说纯真的话了,现代人也因很久没有人在耳跟前说纯真的话而受困。正是因为内心深处对那种牧歌情调的生活方式的远去的遗憾,当猛然间在一个作品中看到时,就表现出了惊叹,只看到了作品中故事的“清新”,而没有看到其中的“隐忧”。

  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边城〉题记》)

  他希望读者通过他的作品,“来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出与现实的堕落处”。

  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到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入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

  “请你从我的作品中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阶级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长河·题记》)

  与《边城》中“美”和“善”相对照的“丑”与“恶”,竟在沈从文的其它作品中,而要理解《边城》,如果“即此而止”,这无异于只读了书的某一章节而谈论整本书,有断章取义之嫌。

  读《边城》,从与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对照看看”,方可得出作者的“隐忧”与“热情”。

  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死后,说,“我不理解他”。而沈从文自立的墓志铭是,“照我思索,可以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认识人。”要理解《边城》,也需照沈从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