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6)

时间:2021-08-31

  生22:依依不舍。

  生23:还是不放心,牵挂。

  师:都有。当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着了,“我”怎么样呢?泪又来了。

  生:不舍父亲离开吧。

  师:一场聚会,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人们。人们总是充满着翘首,期待,热望,甚或是伤感。也许这正是“背影”的另一个隐喻,意味着别离。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呢?对,这里是一种“生离”。有人说,本文写了一段至爱,也写了一种至痛,人生自古伤离别。好,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父亲的信中的那句话,大家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师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

  屏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