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读书心得(3)

时间:2021-08-31

  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此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有的选本解释可能有误,有的选本解释则不够分明。此处的“风与月”正是欧阳修《采桑子》词所谓“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意谓:尊前相对,欲言将要分别之事而先心中凄然,而值此之时月白而风清,更是令人情何以堪;于是词人心中于此有所思,自然而出此句。所以,在这里,有一个情节上的小的跳跃。

  而“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正可以和白居易此诗合观。有研究者言此句是突然扬起,其实并非如此。盖词人面临将要分别远去,自有不可抑止之悲伤的情绪,是如别尔嘉耶夫所说属于对死亡的忧哀。于是词人心中思意由此自然生发,类同于心理学上所谓的应激反应。上阙便结句为深情凝对的深沉久远的思致,下阙便结句为思绪激荡的心念的远扬;上阙结句颇有升华之意,下阙结句则是以想象为多,亦有升华之意。

  王国维称这两句“于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它们是在心情沉郁之时而出以豪放之致。它们都是意在纾解此时因为将要离别远去而带来的忧伤。所以,词的最后一句并

  非如通常所说,它主要的并不是遣玩的豪兴。因为“看尽洛城花”只是虚拟,是其实不会去实现的事情,它是在表示将要离别远去者心中忧伤深重,以至于纾解这忧伤所需要的可能必须是“看尽洛城花”。因为只有是观赏了如此这般的生命的繁盛美好、生机勃勃,才能抵御别离给人心灵带来的忧伤与侵染,才能使将和那春风一同远去的别离成为并非心灵的重负。  这种抵御无疑是英勇的,它逆流而上,豪情逸致全是出于对生命的一种信念,它相信生命能够凭藉生命自己而超越生死别离,他相信不同的生命之间具有某种美好深厚而神秘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古今中外许多极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复抒写的主题。

  白居易这首诗形式的极为巧妙之处显明于当诗人述说古原的春草也满是别离之情之时:人如是,古原的春草亦如是,而先前的春草如何,人岂非亦是如何。这时我们才回过头来意识到,其实在这首诗起首一句“离离原上草”中,就已深蕴诗人心中之情,是情景交融,如《诗经》中的“彼黍离离”,是先有心中之情,然后望见古原之草,然后知草亦如人(想想许多年后王**关于看花的那句极有名的话,便会相信这里面存有一种思想的延续和进展,事实上在古代中国这一延续和进展是由许多人构成了一个明显的序列,这种很早就出现的富于诗化哲学意味的顿悟,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长处,较之其它文化,它表现出来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