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的导游词

时间:2021-08-31

普济寺的导游词

  普济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是我国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下是普济寺的导游词,欢迎阅读。

  普济寺的导游词1

  普济寺位于丽江县城西北6公里的普济山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丽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因大殿铺盖铜瓦而闻名遐迩。

  普济寺坐西向东,原有12院,现存大殿院、南花园和一个僧院。大殿院落由山门、护法堂(门楼)、正殿、南北厢房组成四合院。正殿平面是长方形,初用土瓦覆盖,本寺圣露活佛辗转西南各地讲经、集资,于1936年改覆铜瓦,面积为46.4平方米,是云南省唯一幸存的铜瓦殿,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瓦殿为重檐歇山式,通高12米,共用32棵木柱。一层檐下均施如意斗拱,铺作繁缚华丽,表现出明清时期汉式斗拱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二层檐下以卷棚式弯橡反瓦装饰,给人以柔和的曲线美感。额彷下有两跳藏式出头梁,抱框及上槛均用藏式蜂窝状浮雕装饰。前格子门绘有四尊护法神,檐栏板绘有八仙图案,反映出佛道两教兼容的现象。台基高4.2米,正中设有12级垂带踏阶,台基上镶嵌着十块"青龙望月"、"鲤跳龙门"、"凤凰牡丹"、"狮子绣球"等汉白玉浮雕,具有民间生活气息。普济寺现存建筑,也多少体现出丽江处于藏传佛教分布最南边缘地区的一些重要文化特征。

  大殿院内,还有两棵古树云南樱花,植于1771年,可谓云南樱花之最。树干粗壮高大,倾斜交柯,校条繁密错杂,盖满了整个大院。阳春三月,红花锦簇,与气宇轩昂的殿堂、金光闪烁的铜瓦、四周密密的松林、满山雪白的梨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节假日到此游玩、野餐者,络绎不绝。

  普济寺的导游词2

  大家好!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真是书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谓“双绝”。

  现在,请大家环视莲花池。各位团友,我们现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盛景之中。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对此,有法师更深刻的开示说:信佛的不应该无辜杀生,应慈悲爱护众生。不仅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也要求众生的和合相处。反对杀生,提倡放生,暗含着使整个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一番话点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内涵之广、意义之深。 请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再请大家朝东看,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往西看,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请各位朝东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宝塔”,被誉为普陀山“三宝”(杨枝观音碑,普陀鹅耳枥树)之一。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现被毁。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有台无檐。基座平台的四个转角都饰有 (虫离)首,张口作吐水壮;第二层用蟠龙绕柱,柱头饰有莲花,龙的体态雄健修长,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每层塔的四面雕壶式门的佛龛,内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观世音塑像体态妙若少女,神情凝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