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优化

  良好的言语行为对整个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其二是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纠偏与促优相结合,能够促使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

  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因为它是潜在地发生作用的,其效果不像言语行为那样直接、明显,所以它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普遍存在着随意、自然、凭个人爱好等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非言语行为。这些不良非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非言语行为的选择不加限制,无意义非言语行为过多过滥。语文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要求师生双方的行为都要自然、大方、真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只顾言语行为,而在非言语行为上马马虎虎。因为语文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对非言语行为不加选择、盲目随意运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经常出现的一些对习惯性动作不仅无助于言语信息的传递,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知识的传授。

  2、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缺乏艺术性,把握不好“度”。有的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但是在运用中把握不好,没有达到最佳艺术效果。这种情况表现在各类非言语行为中,如语调、音量等辅助言语的运用,或是过于平板无吸引力,或是过于慷慨激昂,使人难以接受;衣着服饰,或是过于讲究,给人以轻浮之感;身势动作,或是幅度过大,频率过高,给人以夸张滑稽的感觉,或是幅度频率过小,造成拘谨、呆板、僵化的印象。以上各种不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过”,还是“不及”,都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无助于甚至有碍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效地纠正不良非言语行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广大语文教学对非言语行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众多功能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运用和改进自己的非言语行为。

  其次,提高教师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诚于中必形于外”,外在的风度行为来源于内在的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素质和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才可能处处表现出美的行为举止,展示出人格魅力,为学生所接受、所爱戴。

  再其次,加强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语文教师要主动学习一些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如体语学、距离学、目光学、触摸学、副言语学等,以便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各种非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涵义,从而正确运用。其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进行非言语行为训练,培养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优化的原则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仅仅纠正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各种非言语行为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需要,以达到最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善意尊重原则

  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目的.,不仅在于形象地传递知识,而且要有效地调控学生的行为,肯定激励正面表现,否定抑制负面表现,最终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种种信息。而且语文教学特有的人文内涵,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包含了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只是作为经验丰富的长者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他们以启示。因此,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也要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否则,不仅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反而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阻碍教学的进展。

  2、适度恰当原则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讲究一定的“度”,不能过于夸张,也不能过于拘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艺术地把握非言语行为,特别是在多种非言语行为同时或交替使用时,更要注意种种行为之间的变换,考虑到它们产生的综合效应,使其适度恰当。

  3、协调一致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即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运用相应的非言语行为。如当学生们安静地看书时,不要随意地指指点点;当学生注视着黑板思考问题或做题时,不要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在很融洽的讨论中,不要突然以严厉的目光注视某个学生……否则,这些原本没有什么不妥的非言语行为会因为与环境的不谐调而产生负面效应。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性格类型、平时表现不同的学生以及性别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不同班级之间的集体差异。所以在一个班级适用的非言语行为,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4、合理搭配原则

  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要做到合理搭配,形成最佳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对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具体的教学情景,作出适当有效的决策。例如,当教师对学生提出口头表扬时,要辅以亲切赞许的目光和微笑,否则,会给学生以虚假的感觉;当教师以严厉的目光警告某个违纪学生时,可配以适当的走动,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威慑力。

  5、自我控制原则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学会控制无益的非言语行为。有时教师可能会产生对教学无益的情绪和思想,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并采取适当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掩盖。如当教师对学生的纪律问题束手无策时,不能把这种焦虑表现出来,否则更不利于教学管理;当教师心情恶劣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把这种坏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其学习。当然,对无益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控制,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戴上假面具演戏,有时,教师需要敞开心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但是这需要保持一定的分寸,不能把无益于教学的不良非言语行为不假思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上各项原则,是对语文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运用的具体规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的具体规定,具有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语文教育从其表层的意义而言,是要教导学生准确和熟练地使用自己祖国的言语和文字,而归根结底地说,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从事于人性的升华与完美,因此语文老师在给予学生言语行为的同时,应给予学生非言语行为的默化。参考书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程江平,试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2)

  3、刘键,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1.巧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2.语文教学CAI课件的设计学科论文

3.体育课也要给学生减负学科论文

4.如何完善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5.小学科学高效课堂论述论文

6.走出减负的误区论文

7.“减负提质,构建高效课堂”心得

8.大学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