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变化与调适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 继承民族文化心理的精髓

  文化心理是在特定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个体头脑中所内化而成的认知心理、价值体现及思维方式等,是文化在心理层面的积淀演化,因此文化心理相对比较稳固。[3]

  多数少数民族长期居住于较为偏僻和封闭的民族地区,在浓厚的民族文化环境下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支配着民族民众的一举一动,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人文景观。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传统环境的同根性意味着在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下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与环境是和谐的。但是城镇化更多的强调众人的参与和交流,城镇化目的是为了更多的民众聚集在一起,享受较为先进的公共设施,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在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转变其固有的生产生活观念,使其形成与新的环境相一致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多数少数民族民众与大众生活的区别较大,因此对少数民族民众而言,城镇化相比较其他普通民众而言所带来的变化更多。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场地及生产方式改变,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被淡化或以其他方式取代。因此城镇化环境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冲击更大,民族民众在城镇化环境中更需要对自身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调适。文化无高低之分,虽然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力较弱,但是民族文化维系着少数民族在艰苦的民族环境中世代沿袭。在民族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民众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民族赖以存在的内在支撑,历史岁月已经证明了民族文化的无可取代性。民族文化心理是以民族文化体系为根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文化性格等,文化心理是文化在心理层面的投射,文化心理的表现也是文化的表现。虽然民族文化心理并不能完全代表文化,但是在文化心理支配下所形成的民族历史行为和表现已经证明了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性。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民族民众原有的文化心理和新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冲突,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民族文化心理的价值,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存续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对民族文化心理予以完全否定,民众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给予合理地引导,在尊重文化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心理予以适当继承。

  (三) 糅合城镇文化的新元素

  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主要是民族文化作用于民族民众心理层面的结果,要使民族文化心理和新的城镇化环境相契合,就需要在民族民众的心理层面上接受城镇化所带来的新文化,并使之内化,当新的文化也成为民族民众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时,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自然与城镇化在内在上达成一致。与城镇化所对应的文化是现代文化,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代表,相较于其他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先进。

  对于少数民族民众而言,其在城镇化之前所接受的民族文化虽然优秀,但是对原有的民族文化的接受更多是对过去文化的继承,对民族民众而言,文化继承自然不可少,但是在现代化环境中所生存的民众更需要现代文化的补充,才能与时代发展合拍,在时代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城镇化提供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向新文化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可以使自身的文化心理更好地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民族民众在现代文化方面的更快提高。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要紧的是在对于这种文化冲突有正确的认知,并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对民族民众而言,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适应,主要在于对于现代文化形式的参与,在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民众要克服文化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更多地参与到城镇化生活中,使自身更多地接触现代文化表现形式,并从心底里对现有的文化方式中的有益的成分进行吸收,如现代文化所倡导的更加开放的交际观念、更加合理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各种关系的处理等。[5]

  在对各种有益文化成分的吸收内化中,城镇化所代表的现代文化自然会和民族民族原有的文化心理融合在一起,城镇化所带来的的文化心理的不适应问题自然便难以发生了。

  (四) 采用合理的心理表现方式

  意识支配行为,而行为对于意识的表达有多种形式。民族文化心理支配下促使民族民众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民族场景下形式各异的宗教祭祀活动以及节庆活动中的各种表演形式都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外显。在城镇化之前民族场景下民族文化心理支配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仪式活动都是和民族场景相吻合的,但是同样的文化心理表现形式在城镇化这个新场景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表达效果。民族文化心理关涉着民族民众的行为模式、价值选择和人生态度,虽然行为模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外显,但是就行为模式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价值而言,其更多地是文化心理的展示,对于文化心理本身并没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继承,并不一定要完全继承它的表现形式。而在现实场景中,文化心理方面的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心理形式表达,以民族宗教信仰为例,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城镇化中如何处理宗教问题是民族民众心理适应的重点问题。宗教信仰是民众内心对于世界及未来的精神认知,信仰的关键在于民众在内心的理解和认可,相对应地,宗教法器及宗教仪式都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或表达方式。个体的宗教信仰并不意味着大众的信仰,当个体的信仰以较为突出的方式呈现于大众眼前时,往往容易引起非议或误解,因此对个体而言,坚持信仰是必要的,但是在信仰表达方式方面也需要考虑大众的感受,以大众能为接受的方式出现可以使个体的行为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由来已久,这种心理不会因城镇化进程而立即中断,但是对于民族民众而言,更重要地是意识到文化心理在内在层面的价值意义,而不能仅仅执着于形式的固守,新环境下新的文化心理表现形式更有利于文化意识或现象得到大众的认可。结束语  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影响下民族民众固有的文化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是民族维系的内在精神支撑。城镇化进程对于民族民众生活场景的改变,改变了民族文化心理原有的场景,使得民族民众产生了文化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不是否定或忽略民族文化心理的存在,而是在正视其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使民族文化心理与新环境融合,由此少数民族民众才能从物质到精神彻底地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查明华。 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辨析---兼论民族心理学学科特性的显现[J]. 广西民族研究,2012,(1)。

  [2] 滕 驰。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交往[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3] 程 洁。 明清时期上海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众文化心理变迁研究[J]. 宝鸡文理学院报,2014,(3)。

  [4] 柳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城镇化问题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

  [5] 赖晓华,聂 华。 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J]. 贵州民族研究,2014,(7)。

【城镇化中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变化与调适论文】相关文章:

1.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论文

2.希腊的文化与精神作文

3.民众公共道德议论文

4.少数民族心理健康论文

5.中 国 的 变 化

6.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

7.高校乒乓球选手竞赛失败的心理调适论文

8.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及调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