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的教学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语文教育创新探索实践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的质疑

  众所周知,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早在1952年就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按阶段划分,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的重要思想[2],在他1970年出版的代表性论著《发生认识论原理》(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3]一书中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皮亚杰独具特色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以“运演”(operation)作为标志,可以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里的运演并非指形式逻辑中的运演,也不是指一般数学上的运演,而是指心理运演,即通过形象、表象或象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操作。这种心理运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可逆性——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朝相反方向进行。

  守恒性——运演的结果会使客体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但其原有属性保持不变,这种不变性称为守恒,如“窄×高”可以等同于“宽×矮”(面积不变)。

  皮亚杰以运演为标志,对儿童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发展作出下面四个阶段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level)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从出生至两岁,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出生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 level)

  这一阶段(2~6岁)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即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3. 具体运演阶段(The stage of concrete operations)

  具体性——这是具体运演阶段(7~11岁)的最主要特征。儿童在这个阶段中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开始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这时的逻辑推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否则儿童会感到困难,所以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

  4. 形式运演阶段(Formal operations)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11-12岁之间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①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

  ② 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

  ③ 有特定的形式运演结构形式

  (二)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

  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 坚持唯物辩证的认知发展观,反对唯心的和机械的认知发展观

  长期以来,关于认知的起源和认知的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一直存在着两大思想派别和两种世界观的对垒:一种是唯心的先验主义观点,如天赋论和各式各样的先验论所坚持的那样,认为“主体天生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体”[3];另一种是机械唯物论观点,如各种经验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认为“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皮亚杰从唯物辩证观点出发,对上述两种思想都作了深刻批判。

  2. 首次将儿童心理发生的研究引入认识论领域,为“发生认识论”的建立做出开创性贡献

  3. 首次揭示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并对其中某些阶段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准确的描述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儿童的认知能力从发生到成熟,要经历由较低一级水平向较高一级水平的若干个过渡阶段,这种发展顺序是不可改变、不可超越的。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 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临床法”

  (三)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缺陷

  通过我们自己多年来在创造性思维领域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我们发现皮亚杰理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主要的缺陷有:

  1.对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作固定划分,过分强调天生的作用,而忽视语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在信息时代尤其有害,众所周知,随着电视、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日益快捷方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数量、质量也大大提高,儿童思维发展进度已明显加快。皮亚杰没有认识到,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及顺序虽不可改变,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上述发展阶段有可能大大压缩和提前,而非一成不变。如果我们用皮亚杰划定的固定年龄段来看待儿童思维的发展,将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教育造成很大的束缚与限制);

  2.认为在前运演阶段(2-6岁)只有基于表象的思维,尚不具有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换言之,5-6岁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基础还很薄弱,还缺乏足够词语概念来支持抽象逻辑思维(后面我们将会用当代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并将对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以“运演”作为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完全以 逻辑思维作划分标准,甚至认为11岁以前不可能有基于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只有基于表象的思维和离不开具体事物支持的初步逻辑思维。所以对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其他学科也如此)历来只强调形象思维和直观教学,而忽视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这种观点 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一)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提出背景

  考虑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应当兼顾思维能力的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思维加工能力,二是思维加工材料。思维加工能力即内化的心理操作能力,思维加工材料则指表象、概念等不同形式的符号表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