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的教学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 要】 通过多年的教改试验探索,作者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和网络教学环境支持下,有可能做到普遍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试验结果表明,六、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可能大大超前。为此,作者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思维发展 语文教育 跨越式发展

  一、基于网络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

  1.试验的目的

  从2000年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的两个班(80位小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基于网络的语文教改试验。该试验主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经常在与Internet相联的网络教室中上课,每位学生都有一台终端机可随时上网,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也能上网),其目标就是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 2500-3000 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 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

  由于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一目标要在五至六年级才能达到,即与新课标相比,教学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因此我们把这一教改试验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

  2. 试验的概况及效果

  从第一学年结束(即学完两个学期)时,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看, 试验班中的较优秀学生(约占15%)已经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即掌握了2500以上的汉字,并能流畅地写出800-1000字的文章),其余学生也能掌握1500-2000字左右,能流畅地写出200-500字的短文,即也能接近预定目标。经过两轮试验的结果表明,只用两年甚至3个学期的时间使绝大部分学生(95%以上)掌握2500以上的汉字(包括能认、能读,手写汉字则仍按课标要求,不提前)是没有问题的,要能流畅地写出上千字的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也不会有困难。总之,从语文教学的识字、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要求上看,上述跨越式发展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3. 试验成功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能用较短时间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因素有三个:

  (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本试验是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终端机上直接上网,扩展了学生阅读的环境和内容。目前在我国面向少年儿童的中文网站中,已拥有相当多图文并茂甚至配有声音、动画的多媒体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少年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无需老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从网上的相关网站上找来看。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都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课文内容,在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余,引导学生上网去阅读那些经过精选的多媒体材料,并腾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在网上学习的心得,。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在一节课中多看好几篇课外阅读材料。

  (2)试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

  本试验中的识字教学是与阅读过程密切相关的,大量扩展阅读又为识字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迁移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小朋友们在阅读了网上的材料以后,或是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随时在校园网的班级留言板里向老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对学生在留言板上的文字表达及时给予肯定或修改,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当堂表扬。于是,学生由原先只能打一两句话,不到半年就发展到能流畅地打出几百字的小短文,部分优秀学生的一次习作,可以达千字以上,且言之有物,个性鲜明。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由于本试验把识字、阅读和作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快速识字以后,立即大量阅读,接着就鼓励每位学生在留言板上“写”(用电脑打出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讲解、语法分析来学语文。

  (3)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试验班老师除了认真抓紧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等教学环节以外,还非常注重通过鼓励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逻辑分析等多种方式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试验班的老师关于“公鸡和狐狸”一课是怎样教的。

  《公鸡和狐狸》一课说的是公鸡利用智慧,吓跑了想要吃她的狐狸并保卫了果园的故事。在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以后,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能帮助公鸡想出更有智慧的办法吗?”、“你能想出帮助狐狸达到目的的方法么?”、“你能帮助狐狸改邪归正,让公鸡和狐狸成为好朋友吗?”、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出桓觥豆??秃?辍返耐?肮适隆Q??诱庑┪侍獬龇ⅲ?诹粞园迳嫌辉静斡耄?鼋鲆惶焓奔渚托闯隽?8篇习作——有的一人写两篇。

  在随后两天里,还有不少学生继续将自己的习作张贴到留言板上。孩子们的习作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1)给公鸡出主意;(2)帮狐狸想办法;(3)改造狐狸让公鸡和狐狸成为好朋友。孩子们的主意和办法五花八门,其中有不少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得到较好发挥的动人景象,并非只在《公鸡和狐狸》一课中可以看到,而是在两个试验班的日常教学中随处可见。为了真实地反映试验的情况,南山实验学校已将试验班学生的网上习作,编成两大厚本资料出版。

  为三年级以上小学生编辑出版作文选,在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名校中并不鲜见。但是,能为一年级小学生编辑出版作文选,则是前所未闻。这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入学年龄都只有六周岁左右,仅仅通过两个学期的试验就能普遍达到如此高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也是经典教育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从而促使我们不得不对迄今为止的权威教育理论,尤其是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加以认真的审视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