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管理组织文化建设,落实“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沿袭的单一、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亟须转变。各级大学教学管理主体需要将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性与规制性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对广大教师、学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引领示范力量,用良好的管理作风带动教风学风向好的方向发展,推动形成优良育人文化氛围,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蔚然成风。
厘清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权力的边界、各自适用范围以及发挥效用方式的差异。坚持以师生为本理念,尊重师生作为文化个体的个性化需要,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文化理念融入大学教学管理中,让管理活动贴近教学一线,回归生机勃勃的文化传承的实践。在行政机构设置与职能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当中的个性化需要。
行政权力主要发挥资源保障和服务支撑的作用,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规范开展,行政管理的制度规范只是守住教学质量的底线。并且,制度本身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是大学教学系统文化发展的产物。只有当教师、学生将管理政策、方针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准则,形成倡导“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制度文化时,大学教学行政管理的效率效果才会得以彰显。
为适应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激发和释放师生主体投身教学活动的热情与活力,完善专家组织的运行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术性事务交给学科专业的专家教师自主管理。此外,引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管理也是驱动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专业认证活动显示出这种发展倾向,这为推进大学教学在质量标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目标内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完善,形成各具个性特色的院校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奠定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保持管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适度张力
在文化的视域下,“技术并不只是物质现象,而且也是精神现象”,它“不再外在于人和文化,本身正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大学教学管理者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对技术产生的文化和哲学层面的问题应该加以反思。师生主体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世界是“由电子媒介的自指性语言所构型的新型语言和符号世界”[8],远程管理系统也让管理者和师生之间不再依赖传统的交流渠道。这些势必造成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方法模式的变革,他们拥有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双重自我。
大学教学活动作为文化之流和生命之流的多向交互运动,充满着在个体、群体、社会不同层次上的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不同主体之间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文化传承活动。管理者应防止技术从手段上升为目的,窒息大学教学系统本应具备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活力。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功能应加以反思研判,看其是否有助于作为系统最重要文化主体的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他们对各具特色的院校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认识与阐发。只有在文化与技术之间保持好适度的张力,维护好动态的平衡,大学教学系统结构功能的不断优化与良性发展才能实现。
(三)构建与社会之间富有弹性的交互机制
大学教学完全不同于针对狭窄职业面甚至特定岗位的速成式技能培训,并不追求将学生仅培养成某类工作的岗位能手。大学学生一般需要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专业领域内较强的发展后劲潜力与较广的适应面。文化的逻辑就是真实的人类活动的逻辑。[9]大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特殊的生命过程,以及在这段生命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承关系。这种生命过程和文化传承关系的复杂性、创造性、体验性与独特性为大学教学系统形成自身复杂运动逻辑奠定了基础。它与外部社会之间不可能形成丝丝密合的同步联动关系,而是以演化的方式形成一种多维度、非线性、非均衡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管理者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毕业规格等事关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发展走向的因素设计上,不应“短视”,单纯迎合社会用人单位对特定岗位技能的过分要求;而应坚持适度超前性,使大学教学具备较大的灵活度以及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弹性,避免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涨落对大学教学造成直接作用。在文化“介质”的缓冲与调适下,大学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将形成一种更为和谐平衡的互动关系,系统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演进生态。大学教育事业将由此获得更为持久而强劲的发展动能与活力。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只有回归文化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切合大学教学系统自身的内在演化规律、运动轨迹与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新常态,激发和释放师生教学主体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活力,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管理体系中,运用文化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范式增强管理组织的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让文化的张力调适行政性、技术性、社会性因素,使得大学教学管理从制度管理、技术管理、目标管理的层面上升为文化管理。
【大学教学管理回归文化的逻辑论文】相关文章:
4.教学管理的论文
5.教学管理浅谈论文
6.教学管理毕业论文
7.教学管理论文
8.数字逻辑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