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国内银行业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与欧美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业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银行保持着总行—分行—支行—网点的组织管理模式,即“部门银行”,类似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使得银行在组织管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且没有设立营运管理部门,营运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或条线,造成多部门管理,“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存在管理交叉和空白,跨部门流程过多,机制运行不畅等。另一方面原有的“点多面广、分散运作”、“网点全功能”的分散型营运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和落后,存在服务效率低、作业成本高、风险控制能力弱等弊端,已不适应满足银行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在打造流程银行的大背景下,加快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营运管理模式由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其中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由于管理层级较少,管辖范围较小,较早实现了营运管理模式变革。以工、农、中、建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原有传统部门银行色彩浓厚,管理层级较多,管辖范围广,近年来也先后完成了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国内银行营运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成立营运管理部门实现对全行营运业务的统一管理。各银行成立营运管理部,职责范围大致都包括以下内容:营运业务流程及营运体系规划设计;营业网点柜面业务管理;现金等业务运营物资保障管理;清算、核算及相关业务处理;业务运营风险监管;业务系统开发、运行与优化;系统参数设计、运维等。同时建立营运管理条线,各层级的营运管理既有管理又有操作职能。通过整合保证了业务流程、系统、制度的统一规划管理,构建了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营运、大后台”格局。

  2.前后台业务分离。所谓银行前台(营业网点)直接面向客户进行业务受理和交易处理,为客户提供服务,是银行营销的主要平台和利润来源的中心。银行后台不直接面向客户,不进行客户服务和产品的营销,主要负责进行业务集中化处理,即审核前台提交的各种票据的扫描影像,实现对前台处理业务风险控制以及业务指导。前后台业务分离,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前台业务的操作,让前台部分非实时性、重复性、操作类业务集中到后台进行处理,从而减轻前台业务的繁琐程度和压力,让前台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提高服务质量,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并且让前台的风险转移到后台,实现营业网点功能由主要负责处理业务向主要营销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转变。

  3.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利用影像处理、OCR 识别、工作流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前台部分非实时业务传送至后台,进行“集中化、规模化、流程化”作业处理。例如利用碎片切割影像技术,将前台相关票据信息交由后台计算机统一比对,再由审核岗统一进行授权处理。由于把具有共性的、风险性较高的业务集中由后台进行处理,实现了规模效应,并且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因此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降低运作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在实施方式上,各银行都成立了一个或多个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全行或部分区域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同时建立了后台集中作业平台,即通过系统实现业务从前台到后台之间的实时转移,同时提供稳定和可靠的业务处理功能支撑。

  从实践结果看,国内银行实施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转变大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业银行从2009 年开始启动集约式营运管理体系建设,到2012 年完成全行“三大集中”建设,集中作业平台日均业务量达15 万笔,为2011年的5 倍,网点70% 的授权业务纳入远程集中授权,减少运营主管80% 以上的核销工作量,授权审核时间仅为30 秒,3 年间在全行网点业务量增加41% 的情况下,网点营运人员占比由71.24% 下降至58.41%,而网点营销人员占比由28.76% 上升至41.59%;工商银行通过集中运营和流程再造,30 分钟内业务完成率由64.8% 提高到93.6%,客户排队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兴业银行仅2009 年实施完成集中作业、集中授权等349 个项目就带来财务贡献约10 亿元,项目投入产出效应约41 倍。三、对农发行的启示

  (一)营运管理体系变革须与银行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行范围内对营运管理架构做出规划和设计,需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对营运管理边界重新界定,包括在网点管理、流程设计、风险防控、服务支持、质量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全面架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营运管理体系的变革。所以营运管理建设必须要与宏观大势即银行整体改革发展紧密联系,配套协调进行。

  (二)打造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非一日之功

  营运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业务流程的改造,组织架构的健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功能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匹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熟、适用的营运管理体系是需要通过长期沉淀形成的。因此推进营运管理体系革新和建设,不仅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三)科技支撑是前提和基础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本身就是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的产物,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营运管理的水平。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撑。从某种角度,这是一项将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营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引进信息技术,突破系统功能制约的瓶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四)选择模式和路径,没有最正确只有最适合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体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营运管理体系变革实现路径。因此推进的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特点和管理实际需求,逐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化银行发展趋势,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营运管理工作发展之路。【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工学论文

2.权变管理理论浅析论文

3.浅析空白意境对现代海报设计的气氛的发展论文

4.管理理论论文

5.浅析空乘服务的发展方向论文

6.银行营运管理自查报告

7.浅析信息化会计管理的发展论文

8.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