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1-08-31

浅析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论文

一、银行营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营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从起源角度看,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是营运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也可视为营运管理理论在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和应用。从发展过程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银行营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从营运管理到银行营运管理

  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又称运营管理、运行管理或作业管理,截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营运、营销)之一。营运管理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生产作业的产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控制操作风险,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研究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即制造业的营运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重要的管理学科。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其主要概念框架、典型理念、管理方法逐渐成型。尤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相继出现一大批经典理论和理念,营运管理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从上世纪90 年代,营运管理逐渐发展到服务管理,开始在电信、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广泛应用,银行营运管理由此产生,并日益成为银行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营运管理的概念

  银行营运管理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国际上采用的广义概念是指为实现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对生产与管理的系统或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转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生产的全部业务运营与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银行业多采用的是其狭义概念,指以业务中后台运作为重点,对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实现的公共性业务操作与相关风险监控。可见营运管理是现代银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承载着银行业务运行的核心职能,是经营的基础平台,管理的前沿阵地,为银行经营管理发挥着最为基础的支持保障和服务作用,决定着银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银行营运管理的理论基础

  经典的营运管理理论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精益生产、共享服务、六西格玛等管理理论,银行业将其与银行营运实践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框架和基础。

  ——建立流程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上世纪90 年代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工业企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美国学者保罗·艾伦将之引入银行业,通过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建设,使得银行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改进服务质量:精益生产理论上世纪90 年代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Lean Operation)理论在制造业广泛应用,1998 年安东尼·R·葛兰德等在《第一国民丰田》提出将该理论应用到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其核心是消除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零缺陷等手段确保竞争优势。

  ——消除瓶颈问题:约束理论约束也称为瓶颈,指阻止系统持续达到更高性能的资源,约束理论(Theory ofConstrains,TOC)就是通过确认和管理约束资源,强调平衡通过各个作业环节的工作流,使得通过整个系统的工作流量最大化。该理论被用于对银行业务流程环节的效率分析,最大限度缩短瓶颈环节造成的影响(延误时间等),进而提升整个业务处理效率。

  ——实现规模作业:共享服务理论共享服务理论提出通过在公司创建执行特定服务职能的内部独立实体,来实现规模经济。汇丰、花旗等国际性银行根据该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成立多个服务中心,集中负责全球清算、会计处理、外汇单证处理、账务处理等。

  ——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理论六西格玛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摩托罗拉公司,西格玛(σ)代表质量特征值分布的标准差,描述各种可能的结果相对于期望值的波动程度。 6σ 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或每百万次出现缺陷的机会不到3.4,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六西格玛管理后被引入银行业,用于解决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以改进营运服务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银行营运管理

  纵观银行营运管理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成为贯穿其中的支撑主线,个别时期甚至发挥引领作用。学者葛格斯·萨马克维提斯将银行信息化划分为五个阶段,与此对应同时期的银行营运工作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进入21 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监管要求和客户服务诉求的提升以及营运风险管控难度的加大,采用先进的营运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各家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一)当前国际银行业营运管理模式

  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等国际性银行率先实现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吸收流程再造、精益运营、共享服务等理论,采用“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化营运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欧美银行大多采用事业部制,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营运管理部门。由于各项业务和各类产品都分散在各个事业部,所以其大多将营运(或和科技部门)作为全行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支持部门,各业务事业部之间能够共享的业务营运部分由其集中提供营运服务。如美国银行采用营运管理混合制,即营运部门和技术部门被放在同一模块,负责基础支持和公共运作平台,各业务事业部承担专属本条线特有的业务操作职能。汇丰银行则采用运营、管理分离模式,成立5 个环球服务中心,负责清算、会计处理、数据资料处理等业务处理。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也都采用这种营运架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