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管理的构成与管理中的关系处理论文

时间:2021-08-31

常态化管理的构成与管理中的关系处理论文

  原标题:常态化管理及其关系处理

  管理之道,常态为先。企业管理体系的常态化运行,是企业管理者普遍关注和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管理状态。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常态化管理?怎样实现企业管理的常态化?

  一、常态化管理及其构成要件

  依据管理的基本概念,不妨将常态化管理理解为:通常情况下管理活动总和的正常循环。支撑管理常态化的要件至少包括:管理目标的广泛认同;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人员作用的正常发挥;管理体系(包括体制和机制,如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等各体系和综合体系)的正常运行;日常业务的正常维持;各管理要素的良性循环。

  健全的管理基础是形成常态管理的先决条件。企业管理应具备上述基础条件,才能使常态化管理成为可能。

  员工坚持把简单的工作无数次的做好就不简单,管理也是一样。企业的各级管理层、管理者,坚持把常规的管理工作无数次的做好,才算称职;尽管管理者通常也花很多时间用于优化、更新管理,处理常态之外的事务或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但维持有序的常态,仍是其常务之重。要做好常态化管理,就要处理好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

  二、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处理

  常态化是相对于异常而言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超乎常态的突变和异常情况,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解决突变和异常,正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预案和实做过程中,要面对、要思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于是,常态化管理必须处理好的主要关系便显现出来。

  1.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关于管理和被管理,可以这样去理解:是同一价值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管理是相对于被管理的。被管理者面对的是较为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任务。然而,相对于具体业务和工作任务来说,执行者既是被管理者,也是“自我”管理者。因此,管理的关键词同样适用于被管理者。

  依据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关键词除了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之外,还必然包括:制定,执行,检查、改进和循环。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关于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其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持续改进;而循环当然是指事物规律性的往复运转。

  管理者的执行和被管理者的执行,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管理的总体结果。如果将其中的关键词“制定-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有机链接起来,就不难发现,到位的、负责的、有效的“管理执行”和“被管理执行”,都应该对完整的执行过程和持续循环过程给予足够的支持、支撑。

  要处理好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关键是要明确管理和被管理各自的职责、权限与义务,并对各自的履职行为给予应有的理解、尊重和相互支持。当然,在自觉执行和高度和谐的管理环境当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可能不在“界严”和高调,相应的条条框框也会因为比较全面、自觉的执行而“潜水”.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处理当中,管理者在职业行为和素养的修炼上,有三点值得重视和加强:

  一是固化和加强“服务型”管理。现场是效率、效益的诞生地,员工是效率、效益的创造者。因此,企业及其职能应始终保持面向现场、面向员工服好务。管理者事事、处处“为现场服务”、“为员工服务”的基本思想要真正入心入脑,实化于行,切忌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轻视、迷失服务对象。比如有的单位的组织活动在组织方式上就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改进:如果大多数员工都认为还有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减少麻烦的更好途径和方式,或者有的员工已经直言提出比较合适的建言,那么直接管理者为什么不听取、不商议、不采纳,为什么不想想你是在为谁服务呢?一个直观的结果是:如果来自管理的便利更多的惠及“大多数”人,那么“大多数”人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将被更好的激发,换言之,出自管理的服务效益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二是固化和加强“合作者”思维。依据共同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在履职、处事时不能缺乏合作态度和积极互动,要坚信和谐的合作导致成功。而工作共同体的所有人都明白的一个逻辑关系是,目标一致性和利益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就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真真切切的互利互惠。所以,密切合作、有效合作的工作理念应该深入人心,密切合作、高效合作的行动应该实化于行。这也是“管理和被管理”对共事各方、所有业者的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亦然。

  三是固化和加强“倾听式”尊重。对于管理者来说,倾听下属的诉求必不可少。管理者不能一味强调“我在下令”,还应腾出时间倾听下属的诉求。把每一次的倾听,当作贴近服务、细化管理、优化方案和改进工作的开始--品德修养好、包容心强的管理者,必然会如此对待和处理员工的诉求。许多企业实行的民主沟通会、会晤会、听证会和接待制等,就是实例。

  由此观之,对于管理职能和管理者来说,服务、合作和倾听,谁做到了,谁的业务就更顺,谁的“一亩三分地”的常态化管理氛围就更和谐,实现管理目标的胜算就越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此亦“服务型”管理、“合作者”思维和“倾听式”尊重的效益产出。

  2. 正常与异常的关系

  如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和永远风和日丽的天空,管理的常态化也会遭遇异常的邂逅与挑战。无论管理的异常情况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日常管理都应有所准备并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习惯认为,事物的常态即一般情况、普遍性,异常和突变就是特殊情况、特殊性。常态情况的处理,适用常规办法;异常和突变情况的应对,则适用非常措施。企业在处理产品与市场等关系中,它是必不可少的历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