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五)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表现稳定化,选择职业规律稳定

  在“职业选择”多项选择项目中。统计数据显示,66.34%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有62.34%学生选择“考研”,有57.67%学生选择“工作的稳定性与生活环境”,有46.34%学生选择“高收入行业”,有27.33%学生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有23.66%学生选择“自己特长的发挥程度”。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更多地是选择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行业及岗位,公务员、考研等的选择成为大学毕业必考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总是参加一下试试,成为必考规律。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大学生选择职位职业要求稳定,就业价值取向稳定性的心理,保守求稳心态。

三、实现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教学教育、社会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探索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朝着社会主流方向发展。

(一)完善国家就业创业机制

  1.完善国家就业政策体系,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力市场,使大学生能够在就业时不再受职业保障方面的困扰。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以创新创业促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作用。做好各项政策落实,如创业贷款、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营造公平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行为进一步规范,消除名校效应、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和地方保护等问题。消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户籍、院校等方面的歧视信息。规范招聘信息,招聘程序,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构建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

  2.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影响作用,更好地提供就业岗位。企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高校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推进高等教育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毕业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校教育规模的同步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赢,达到以解决国家经济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3.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精准扶助困难学生。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出台符合实际的就业政策,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和稳定就业市场。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在大学生经济资助方面,扩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财政补贴。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简化流动就业大学生落户手续,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总之,通过各种财政资金资助方式,解决毕业生经济困难问题,让大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激发毕业生创业勇气。

4.规范媒体舆论作用导向,正确宣传就业信息。政府部门要发挥媒体行业的舆论导向作用,避免各种激化的社会情绪,制止扰乱市场经济发展行为。各类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导向,客观有效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资讯,避免因夸大误导造成就业恐慌。发表客观、真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咨询以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方面的评论文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深入做好人才市场的需求调研,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企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科学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升级有效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和研究型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一是做好专业课程设置。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对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学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二是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三是做好实践活动教育。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基地等社团组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就业培训,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开展各类组织活动,比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地,了解经济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可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活动;比如,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新领域,采用不同活动方式,引导大学生参加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认知度,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高校要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科学选择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二是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扩展实习实践基地范围和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三是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让他们懂得就业创业专业知识,把握就业创业政策形势。积极引进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社会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四是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重点内容是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求职心理和应聘技巧等方面指导方式,可以试行从大一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贯穿高校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尽早确定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提供相应的就业创业政策、行业岗位信息、指导服务信息,做到全方位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二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高校资助中心和就业中心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学生的个性指导,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三是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孵化基地、资金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实现大学生创业有指导有服务的方便。4.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展大学生就业门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项目等国家战略领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创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不断开拓大学生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