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实现三项对接

  (一)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

  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一要由“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二要严格以该专业的近三年就业率为依据。对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对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的院系,要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1个新专业的同时,必须撤销1个旧专业;对低于本校平均就业率的专业,下年度招生计划应适当下浮。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

  普通高等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教育功能,它还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功能。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根本的主题,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所以,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捕捉和分析企业和市场信息,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课程体系,并要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

  由于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其到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能力不足、适应时间较长,这就迫使我们要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构筑和创新实践培养平台,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要开展深入的岗位工作调研,分析和研究企业对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构建各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要在产学研结合中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理论与技能兼备的职业化教师队伍,并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要依托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建设“零适应期”实践教学基地,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双赢”和共同发展;第四,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要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加大能力测试在专业课考试中的分量。

  四、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一)校内联动机制

  校内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专业教师等各个层面,通过落实就业责任制度,使全体教职员工普遍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由此激发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的动力。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二)校际联动机制

  同一区域的高校应当打破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的传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互补和统筹协调作用,谋求在毕业生就业上的“共赢”。校际联动机制包括:共同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相互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衔接的信息平台和网站;构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和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互通信息,采取措施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代为本区域联动高校推荐毕业生;根据学校各自专长建立培训基地,建立毕业生鉴证、鉴定联动机制;建立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合作机制,在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企联动机制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本科高校需要学习高职院校的经验,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探索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促互动的机制和全面、深入的新型校企关系,使校企真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生产。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方式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校企合作要在深层次展开,高校就要让企业全面深入地介入学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修订、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编写、校企师资互动、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培养进得来、出得去、用得上的人才。

【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论文】相关文章:

1.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4.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5.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6.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

7.浅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8.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