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需求 招生 人才培养 就业
摘要: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即要树立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组建职能管理机构、决策咨询机构、就业指导教育机构;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构建校内联动机制、校际联动机制和校企联动机制。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逐步迈向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上一些突出的矛盾也横陈于我们面前,主要有: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工作环节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部曲能否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需要进行探索实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兼备的研究课题。
2005年开始,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探索实践,作为该工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笔者认为,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三种观念、三个机构、三项对接、三个联动机制。
一、树立三种观念
(一)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
高等学校如何科学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所大学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学科群为基础,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创办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不去拼规模有多大,而去拼有何特色与优势,不去拼学科有多全,而去拼学科有多强,以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经营品牌来招揽生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出名牌,办出特色。这样,学校就有吸引力和知名度,招生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部周济部长早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教育这样一个理念:市场是前提,招生是重点,培养是核心,就业是关键。使高校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高校只有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三)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
我国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我国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矛盾。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树立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念。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次,高校有责任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转变“精英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高端就业”思维方式,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创业。
二、组建三个机构
(一)职能管理机构
为解决招生和就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整合招生和就业机构,成立招生就业处,在招生就业处下设置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校友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并加大招生就业处在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和融合力度。为加强各院系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力量,应在各院系设招生就业办公室,设专职人员若干名。
(二)决策咨询机构
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决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内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学生实习指导与考核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三)就业指导教育机构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高校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高校需要尽快成立就业指导教育研究室。“教研室”的职能是负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开展职业生涯测评和规划,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