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的论文(3)

时间:2021-08-31

  三、孔孟文艺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一文中引用程颐三段话说: “程子又曰: 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1]199由此可以看出,孔孟同属一思想系统无疑。所谓的系统,就必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包容性。在前后的继承者关系上,它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某些可以界定其可以归为同一系统的属性,但也存在着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差异和发展性。孟子的许多人生哲学的观点主要继承孔子,包括在宇宙社会方面,如他的仁政、礼义、修身等思想。但也有像上文所说的发“前圣所未发”.他们一个是生活在春秋时代,一个是生活在战国之时;一个是在奴隶制的尾端,一个是在封建制的开端。由于时代的激变、个人人生历程的不同以及各自性格之间的差异,他们对于宇宙、社会人生和文艺的看法就必然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他们在功能、着眼点和审美理想上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便是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令人尊重的所在。本文不打算对其进行全面比较,仅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以期窥见一偶。

  其文艺思想的相同面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孔孟的文艺思想在源头上有其一致性。孔子的文艺思想依上文论述,是对周代礼乐文化中先进部分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它和周代提倡的伦理道德有共同之处。

  而孟子的“知言”“养气”论按上文的论述,也直通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而孟子提倡的社会伦理又是从孔子处继承而来,彼此都遵从尧舜周代,因此它们在思想的源头上有其一致性。二是孔孟的文艺思想都和社会伦理、社会政治以及个人修养联系密切。这一点只要对比上文中孔孟文艺思想论述部分就不难看出。三是孔孟文艺思想都注重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孔子的“文质彬彬”,还是孟子的“知言”“养气”,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学习和修理中获取的。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注重“学”和“习”.而孟子的“养气”之说和“修心”之学,显然更注重“养”和修炼。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告子下》) 这三个方面大致是其相同的主要方面。

  至于他们的不同方面也有许多,但最主要的: 一是孔子的文艺思想包含抒情、修身、为政等手段。在孔子眼里,“兴”“观”“群”“怨”,还是有抒情成分的。但是在孟子眼里,文艺则完全是修心和为政的手段。即所谓的“知言”“养气”“知人论世”,这些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除此之外,孔子的文艺思想对于修身等功能是外在的,即是通过文艺来修身的。但是孟子的文艺,是从心出发的,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章句上》) 有心才有文艺,在修心的过程中与文艺相互发生。这也是孔孟文艺思想的重要不同之处。

  二是孔孟文艺思想在其着眼点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孔子的文艺思想大都着眼于文艺的思想是否纯正,文艺是否具有中和之美,和对文艺的各种功能的阐发。像上文阐述的“思无邪”“文质彬彬”“兴”“观”“群”“怨”.但是,孟子多是从创作的主体和文艺的批评鉴赏的角度去论述。像上文已经论及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三是他们所要求达到的审美理想不同。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崇的是具有中和之美的文艺,而孟子则主张通过“知言”“养气”达到文艺抒发的浩荡状态。可以说,孔子对文艺的关注和推崇比孟子的更具有文艺的特质。

  他们之间的差别,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处于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他志在复古,继承先王遗志,维护周朝秩序。所以他对文艺的出发点是利用当时流行的文艺形式,宣扬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孔子更注重文艺的思想和功能。但是孟子不同,他处于战国时期,虽然奴隶制文化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毕竟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形成,社会也比以往更为混乱,人心在社会伦理和制度的重建中显得更无标准。加上他认为,“王政”的不行并非由于不能,而是不为。所以,他更注重人的内心。而人心的修炼,又要有道德作为标准,要将道德内化为人的心性,这自然要求“知言”和“养气”.所以,他们的文艺观点不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其次,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不同。孔子虽然是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无意与别人的观点争辩,当时也尚未有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他的性格是温润如玉,不会过激,所谓的恭而宽,敏而好学,即“人不知而不愠”,所以孔子追求的是中和之美。

  但是孟子不同,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当时各家思想蜂起,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即“舍我其谁”.所以其追求的必然是充满情感和道德力量的充沛之美。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用程颐之言说: “又曰: 孟子有些英气。……或曰: 英气见于甚处?曰: 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1]199可见,由于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的差异,所以也导致了他们文艺思想的差异。最后,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也受文艺本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的风格的差异和他们所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影响。周代文学,像《诗经》《左传》《春秋》等典籍,受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大都体现出一种含蓄和谐、典雅等风格特点。孔子所接触的大都是这类文献,加上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的性格和文艺思想都显得那么的温和。但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周代文化已丧失了权威性,社会上各个派别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孟子所接触的文献既复杂,形势也更为逼人,所以孟子从自身的时代出发,要求正确辨别各个文献,即“知言”“知人论世”; 要求排斥异己,尊崇孔子,所以要“养气”; 要求别人正确理解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求“以意逆志”.因此,孟子的文艺思想虽然是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但是显示了新时期的新特点,即封建文化专制独尊性。

  总之,孔孟文艺思想虽然同属儒家,但是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不能简单地等同和混同。只有理清他们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比显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的根源,才能正确理解儒家文艺思想的由来和演变。  参考文献:

  [1] 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2] 刘绍瑾,朱华英。 孔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百年回顾[G]/ /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 孔学研究。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85 -94.

  [3]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

  [4] 罗根泽。 中国文学批评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9.

  [5] 顾易生。 孟子的文艺思想[J]. 复旦学报,1985( 2) : 58 -92.

【 文艺美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深化文艺美学研究论文

2.发展文艺美学论文

3.论文艺美学的规范化论文

4.由《长恨歌》主题看白居易的文艺美学

5.环保论文:LED论文

6.环保论文LED论文

7.论文:今论文人相轻

8.科学小论文获奖论文